從法國人民眼中的罪人到成為IMF首位女總裁
對照過去四年多來,拉加德不畏強大民意反抗壓力,推動法國經濟與退休金改革招致諸多攻訐,這份榮耀對全球政治人物深具啟示。
七月五日,對現代金融史而言是值得一書的一天。國際貨幣基金(IMF)成立六十六年以來的首位女總裁——克莉斯汀.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正式走馬上任,任期五年。未來五年,拉加德不單要為歐洲債務問題收拾殘局,包括末日博士魯比尼(Nouriel Roubini)在內許多經濟學家預言,一場全球性金融危機風雨欲來,在在考驗這位現年五十五歲女性的危機處理能力。
IMF前一任總裁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因性醜聞案黯然下台,拉加德就成為IMF下任總裁呼聲最高的人選。從那時候,看衰她的聲浪不斷,其中批評最烈的,莫過於質疑她的歐洲人身分。因為歐元區各國正為債務問題搞得焦頭爛額,也在批評行列的前IMF首席經濟學家強森(Simon Johnson),就憂心拉加德無法嚴守國際金融機構的中立立場,會把IMF大把鈔票往歐洲債務無底洞擲。當然,律師出身的她,並非經濟科班出身,許多國際財經媒體也擔心要領導IMF,拉加德恐怕不夠專業。
不畏廣大民意 推動延長工時
不過,在許多財經專家眼中「不夠專業」的拉加德,在過去四年多來,與法國總統薩科奇(Nicolas Sarkozy)不畏廣大民意激烈的反抗,連手推動法國經濟與退休制度改革的勇氣,卻令人刮目相看。
二○○七年五月,薩科奇擊敗社會黨候選人當選法國總統後,就拔擢拉加德出任財政、經濟暨工業發展部部長,執掌法國經濟大政兵符。薩科奇當選後,媒體對這位外表具有明星架式的總統風流韻事極盡挖掘之能事,也把他與拉加德的經改政策批評得體無完膚。
在薩科奇堅決的改革意志以及拉加德超強的協調能力與執行力下,影響法國未來競爭力的「經濟現代化法案」(Law of Modernization of the Economy)於○八年底獲國會通過。為了這個法案,法國引發一連串烽火連天的罷工與示威抗議活動,薩科奇民調支持率一度遽挫至僅三○%出頭,差點賠上自己的政治生命;而主要政策執行者拉加德,更一度被法國民眾視為是破壞人民福祉的罪人。
長期關注國際經濟與金融問題的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博士指出:「法國經濟現代化法案林林總總多達三十幾項措施中,其中最具顛覆性的就是取消最低工資標準與放鬆最高工時限制。」
林建山指出,這個法案終結了法國實施長達十年之久、每周最高三十五小時的工時限制,同時允許企業每周工時可提高至四十八小時;加班工時則從每個工作天可加班半小時的上限提高至二個小時;全年工作時間則從二一八天提高至二三五天。改革後的法國工時幾乎接近台灣目前的現況。
「不要小看這個小小的數字改變,因為這個改變,大大提高了法國企業增聘員工的意願,這是讓法國未來不至於成為另一個希臘的重要經濟政策轉向!」林建山評論說。
不改「白目本色」改革退休制度
問題是,「經濟現代化法案」在許多法國人民的眼中,卻是意味著「美好日子的結束,苦日子即將來臨」的分水嶺。
「經濟現代化法案」在法國國會吵得沸沸揚揚,因為薩科奇與拉加德堅決主張延長工時,結果引爆高達一百萬法國勞工集體罷工走上街頭抗議。不只如此,為了增加競爭力並提高計程車服務品質,拉加德主張要多發出計程車執照,也引來全國運將串聯大罷工。甚至為了提高法國港勤作業效率,拉加德決定要把全國數個公營港口私有化,也引發碼頭工人集體罷工。
於是過去四年來,只要在台灣媒體看到薩科奇或拉加德名字的國際新聞,絕大部分都與罷工或街頭抗議新聞事件連在一起。
儘管薩科奇與拉加德為了推動經濟改革已經被媒體輿論K得滿頭包,但作風俐落明快的拉加德仍然不改「白目本色」。在民意強力反彈下,她還曾試圖推動更多商店於星期日營業;也曾在國會中為了鼓勵法國人更努力工作,引用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所著作的《美國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一書,提倡勤勞能獲得更好的酬勞,並呼籲停止永無止盡地討論左右派意識形態,而惹惱許多法國哲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