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風暴狂掃台灣一個多月,民眾如何從食品污染的陰影中,重新展開健康新生活?尤其是對還在發育中、對各類毒素、污染承受力更弱的孩童,父母師長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
長期研究環境荷爾蒙的清大化學系教授凌永健指出,大部分的人平常就常暴露在塑化劑裡,父母能做的是去檢視孩子的飲食、生活習慣,看看孩子一天裡暴露在塑化劑的機會有多高,然後想辦法降低風險。
成功大學教授李俊璋指出,塑化劑存在環境中許多地方,包括:
1.塑膠製品:被加在塑膠容器、塑膠袋、保鮮膜、泡麵的油包、塑膠拼接地板或塑膠材質的醫療用品等塑膠製品中。
2.定香劑:被用來做「定香劑」,可存在於有香味的化妝品、保養品或衛浴用品中。
3. 製藥:用於藥品與保健食品的膜衣、膠囊、懸浮液……等。
五大塑化劑暴露來源與對策
整體來看,目前孩子會接觸到塑化劑的來源主要有五個:
來源一 透過環境吸入
例如,剛漆完油漆或剛裝好地板的房子,室內空氣都可能含有塑化劑DEHP。有用芳香劑的家庭要特別小心,因為國內調查發現,約一半以上的芳香劑裡都含有塑化劑。
—對策—
1.避免室內過度裝潢。
2.減少使用化學芳香劑。
3.少讓孩子在塑膠巧拼地板上吃東西、玩耍、睡覺。
來源二 來自食品
除了食品中非法添加的塑化劑,目前的食物本身多少都含有塑化劑。這是因為環境中的塑化劑早已透過食物鏈進入我們的飲食中,尤其台灣以前是塑膠王國,台灣民眾塑化劑的暴露量比許多國家都更高。
李俊璋所做的研究發現,台灣河川底泥的環境荷爾蒙濃度比其他國家都高。凌永健在新竹一帶的河川研究,也有相同發現,工廠、一般民眾塑膠用量都非常大,河裡的環境荷爾蒙都比國外高到一倍以上,魚蝦都被測出含有環境荷爾蒙。
—對策—
1.少吃脂肪、內臟︰凌永健指出,塑化劑跟戴奧辛這些環境荷爾蒙一樣,主要會儲存在脂肪比較多的部位。建議含脂肪比較高的部位和內臟都少吃。
2.少吃含有大量添加物的食品︰例如加工的果汁、果凍、零食;各種含人工餡料的蛋糕、點心、餅乾等。清大生醫所教授李寬容提醒父母在挑選食品時,口感愈Q、愈香;顏色愈鮮豔、愈白;保存期限愈長的東西都要特別小心,「因為這可能添加了明礬、甲醛、硼砂、色素、防腐劑?這些都是致癌物質。」
李寬容以自己的飲食為例,早餐就是饅頭、土司夾些自己煮的青菜、肉片、蛋、海苔等,以喝水或吃水果代替喝飲料,這樣就可以避免吃進許多添加物。如果孩子不愛喝白開水,可以用蜂蜜、水果片為開水加味。
來源三 食材的包裝、容器
許多忙碌的父母沒空為孩子準備三餐,便利商店往往成了這些孩子每天報到用餐的地方。令人擔憂的是,便利商店裡微波加熱的食品,往往暗藏許多健康危機。
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指出,不論是裝食物的塑膠盒、保鮮膜或泡麵的碗,一旦加溫跟食物接觸,都會釋放出毒素。
即使標榜檢驗合格可以放入微波的塑膠容器,大部分的專家也都不建議使用。因為一般法規規定的溶出實驗大多是用攝氏四十幾度C的水來做,法規標準不是很高。而便當類的紙盒通常會做一層防油的膜,如果在合成的過程沒有完全聚合在一起,就會有毒性跑出來。
—對策—
1.少用塑膠袋、塑膠容器、塑膠膜盛裝熱食或微波加熱;超商購買的便當若包裝有塑膠盒或薄膜,要避免高溫微波,或另以瓷器或玻璃器皿盛裝後再加熱。
凌永健教授提供一個簡單判斷原則:水或食物放在塑膠容器裡,如果摸起來會熱熱的,就要小心了。
2.少喝市售塑膠杯裝的飲料,儘量使用不鏽鋼杯或馬克杯。吳家誠教授更提醒爸媽,不要讓孩子用吸管喝飲料,因為吸管大都含有色素、重金屬,小孩要避免。
來源四 從皮膚接觸
如果孩子或媽媽使用到有毒的化妝品、清潔用品,或孕婦使用含有塑化劑的化妝品或保養品,很可能透過皮膚讓孩子或肚裡的胎兒也受到塑化劑的污染。
—對策—
減少使用含香料的化妝品、保養品、個人衛生用品等;例如香水、香味較強的口紅、乳霜、指甲油、妊娠霜、洗髮精、香皂、洗衣劑、廚房衛浴的清潔用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