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和人平等》》
近幾年,經由網際網路的串聯、網友們的通力合作和媒體無心插柳的報導,台灣的流浪貓狗,已經開始被法律所保護。但由於傳統觀念,台灣大多數人都將流浪動物視為「廢棄物」,公權力則派由環保清潔隊來處理流浪動物,不把流浪動物視為和人地位同等的生命個體。究竟要如何和萬物和平共處,台灣人有很多課題需要重新學習。
日本著名設計大師杉浦康平曾說:「(這種現象)是歐美西方文化的影響,整天都講『我、我』,是種貧乏、狹隘的利己主義。」其實東方文化的原理,是「和而不同」,這個詞是從《論語》而來,「和」(日語唸法為wa)的意思是認同多樣性,尊重彼此差異的共存原理;而「同」則是不認同差異和多樣性,是種吸收兼併的邏輯,「和」是親和、才是生命原理,要求迅速歸於一統的「同」這種邏輯,則和東方的傳統文化不同。
中國人所說的「和而不同」(台灣人則把這句話拿來政治操作),事實上早被日本人拿去實踐。日本國土狹小,但是對人和自然萬物的和諧生存最為重視,反而是「和」哲學的源頭│中國,杉浦康平說現在的中國,也出現了無視傳統、奔向十億暴發戶的趨勢,他們不是在尋求萬物共生,而是朝著「利己、自私」的社會發展,令人遺憾。
《《為樺太犬豎立紀念銅像》》
日本靖國神社為為國捐軀者設慰靈簿與紀念碑,就連因戰爭而亡的軍犬、軍馬及軍鴿也在其中,都被視為「公務員」。
讓我們來看看鄰國日本,是如何對待、紀念動物,將生命權一律平等對待?一九八三年出品的電影《南極物語》(Antarctica),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從該片體會日本人這種在自然中求得「和」的一種性格,是日本民族內涵中,常被世人忽視甚至誤解的遺憾。
電影敘述發生在一九五八年二月,日本派遣到南極昭和基地的越冬觀測隊,與十五隻負責拖雪橇的樺太犬所發生的故事。當時因為氣候劇變以及人為因素等問題,這支日本觀測隊在撤退的時候,竟然將這十五隻樺太犬留置在昭和基地旁邊,甚至沒有將綁縛在他們身上的頸圈解開。
這支觀測隊當年回到日本後,受到社會大眾強烈譴責,憤怒的抗議信件如雪片般湧入,造成日本民情激憤,指責政府與科學研究單位,為了節省成本,竟然把這些忠實聰明的樺太犬遺棄了!
一九五九年一月,越冬觀測隊再度出發,當眾人回到基地之時,竟然看到僅存的二隻樺太犬─太郎(タロ)與次郎(ジロ)興奮跑向久違的觀測隊員。這件事情振奮了當時的日本社會,同年九月,日本愛護動物協會在東京鐵塔下面,為這十五隻勇敢的樺太犬豎立紀念銅像,由於這幾隻樺太犬幾乎都出生在日本北海道的民家,北海道稚內港的公園裡面,也有一個驊太犬紀念像,永久供民眾憑弔。
當年為了將樺太犬遺棄在昭和基地內這件事情,一位觀測隊員自責不已而辭掉大學高薪職位,遍訪這些當年協助飼養犬隻的民家,一家一家的進行「謝罪之旅」,整個事件後續的發展,也是因為這位隊員個人低調的謝罪之旅,而讓大眾了解到事件幕後,有一些殘酷與無奈存在。
故事的本身就是讓人動容的生命傳奇,象徵日本人「尊重萬物不遺餘力」的一種民族性格。或許是為了藏罪與反省,日本政府與各相關協會出資,由導演藏原惟繕拍攝的《南極物語》上映,類似紀錄電影的寫實感,再度勾起日本民眾的集體回憶,電影上映立刻破了日本影史所有的賣座紀錄。
這部電影也被譽為影史難得一見的「國民電影」,日本所有兒童幾乎都有機會觀賞此片,從小就學習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尊重之道。日本文部省除了資助拍攝電影外,電影上映之後則大力鼓勵推薦本片,視為日本兒童必讀的尊重生命課程。主角高倉健在電影所說的一句話:「生命都有各自為自己生存奮鬥的權利,人類不能妄加干涉」,更是日本國民精神、視動物生命權平等的標竿。
《《隨處可見的鎮魂供養碑》》
日本四處可見類似「鎮魂供養碑」的紀念碑文,感念為了人類攝食而犧牲生命的萬物。
另一個日本的國民動物英雄,非「忠犬八公」莫數。一九二四年開始,由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教授上野英三郎飼養的秋田犬「八公」,每天都會到上野教授下班的澀谷車站迎接主人下班,但是一九二五年上野教授突然逝世,失去主人的八公,依舊不斷每天傍晚到澀谷車站等待主人回家,直到一九三五年八公罹患癌症死亡為止,這段故事經過媒體披露,讓八公成為當時日本國民精神的象徵。如今,八公身後的遺體標本,和《南極物語》中的「次郎」,一起被展示在東京上野公園的國立科學博物館,讓後人憑弔。
日本尊重萬物生命之可貴的文化由來已久,第五代幕府將軍德川綱吉(一六四六年至一七○九年)在位時頒布《生物憐愛令》,禁止人民擅自凌虐貓狗、殘酷殺生以來,這個傳統至今已成為日本文明的核心價值,日本人嗜吃魚類而排拒肉食成為傳統,直到明治維新後才有改變。
今天日本各地,隨處都可看到類似「鎮魂供養碑」的紀念碑文,感念為了人類攝食而犧牲生命的萬物。這些細心體貼之舉,對於尊重生命個別尊嚴的體會,更能內化到整個國家國民素質的文明內涵上,也讓日本社會充滿和諧。
事實上,對待動物的重點並不在於吃素或者吃肉,而是互相尊重對待的態度,歐美與日本的牲畜宰殺,有相當嚴謹與精確的科學設計,務求動物在死亡時刻能夠減免痛苦。
台灣老式傳統隨著日本厭惡肉類的美德,也保持了優良的質感,但是在中國文化入侵之下,特別是廣東人嗜吃貓狗野味,也擅長虐殺的陋習傳染之下,許多台灣人也以吃野味、虐殺動物等觀念來生活,而這一代台灣年輕人越來越缺乏對待生命的「同理心」之感,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而擾亂傳統的「和」,如同中國人喜歡濫墾濫伐,幾千年歷史都在飽受自然反撲的情況下掙扎,天然災害不斷,導致國力喪失殆盡,如今正在自食惡果。
反觀歐美先進國家,如德國率先全球,在二○○二年五月將聯邦憲法第廿條,增修為:「國家也負有保護後代自然生存根源地與動物的責任」,將動物權和人權都列入憲法保護。德國保育人士曾說,為了在憲法條文中放入「與動物」這幾個字,他們奮鬥了一百多年。因為德國的帶頭示範,世界各國也慢慢加入此行列,台灣修正動物保護法,將虐待動物視為犯罪行為,也是受到此風潮影響。
台灣的「利己主義」在民主化之後已經肆虐多年,最近各動物保育團體的聲浪逐漸升高,視動物生命權為平等的概念逐漸內化到社會人心,雖然僅僅是少數,且一般政客基於「動物沒選票不重要」的觀念,少有真正賦予「生命權平等」的政治使命,這是台灣選舉掛帥社會的一點點小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