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食品業再傳購併大案,雀巢宣布以十七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四九○億元),收購台資企業徐福記六成股權,雖然雙方已簽合約,但業界大多認為,官方不會輕易放行。
被雀巢相中的徐福記在台灣知名度不高,在大陸卻是家喻戶曉的品牌。
提起「徐福記」,多數台灣民眾可能並不熟悉,但在中國,提到糖果、餅乾,幾乎無人不曉,除曾連續十一年蟬聯中國糖果內、外銷數量第一名,更有「中國糖果王」的美稱。根據統計,徐福記在中國的糖果市占率為六.六%,高居第一,包含巧克力在內的大糖果領域中占比四.二%,僅次於瑪氏;糕點市占率近三%,僅次於卡夫。
「徐福記」的前身,是台灣的徐記食品,由徐鐠、徐承、徐沆與徐梗四兄弟創辦;九○年代台灣工資大漲,徐氏兄弟出走轉往東莞設廠,一九九五年看準中國經濟開始起飛,徐福記從外銷轉進中國內銷市場。當時中國糖果市場相當貧乏,徐福記一口氣在市場上推出超過四十種的糖果,比當時全中國一年推出來的新品數量還多,同時推出拿手的軟糖,立刻風靡市場,就此打開徐福記的中國糖果王之路,並在二○○六年到新加坡上市。
徐福記受青睞關鍵 有品牌有市場賺錢能力驚人
「徐福記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商業模式!」曾經是統一集團大陸華南區總經理,現任蘭馨亞洲私募基金合夥人,負責中國食品、民生產業購併的吳一挺分析,品牌、通路是外資購併的第一要素,但徐福記在散裝市場無可匹敵,更是獲得跨國集團青睞的關鍵因素。
吳一挺表示,「散裝市場就是在市場、超市,讓消費者一把一把抓,再稱斤論兩地賣。」這種市場在逢年過節時的銷售特別驚人,徐福記在散裝糖市場稱霸多年,但這種中國特色市場,西方品牌到現在還是打不進來。此外,徐福記在大陸配銷通路(包括直營、經銷及中盤)很強,有超過二十萬個有效零售點,且市場品牌銷量多年來蟬聯大陸第一。
徐福記不僅有品牌、有市場,賺錢能力也很驚人。根據徐福記截至一一年三月的前三季季報顯示,累計營收四十三.七三億人民幣、稅後純益六.七五億人民幣,都超越去年全年表現,此外,淨利率高達一五.四三%,甚至比康師傅還要高。
雀巢在中國糖果排名第五,遠遠落後瑪氏等競爭對手,想要一爭高下,購併徐福記堪稱最佳捷徑,加上獲利佳,怎麼算都划得來,「二十六億美元對雀巢這種年營收數千億美元的跨國集團而言,只是小馬鈴薯(small potato)!」
外資購併動作頻仍 考驗台資企業傳統經營觀念
徐福記並非跨國集團狩獵台資食品集團的第一個標的。在台灣、中國以冷凍食品聞名的龍鳳食品,○五年被全球最大的薯條製造商麥肯集團合併後,已經改名為「麥肯龍鳳」。此外,統一集團總經理羅智先曾私下透露,許多外資希望能併購統一但都遭拒;全球兩大碳酸飲料集團||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也都曾找上康師傅。可口可樂早在○三年,就曾與康師傅洽談購併康師傅的飲料事業,被拒絕六年後才死心。
知情人士透露,○三年康師傅的飲料事業還處於虧損,可口可樂就找上門,並評估認為康師傅的飲品事業價值超過十二億美元,希望以至少六億美元的代價拿下過半股權,但遭到康師傅董事長魏應州拒絕。之後,可口可樂不死心多次上門,直到○九年魏應州公開將可口可樂列為最大競爭對手,並喊出五年敗敵計畫,才讓可口可樂斷念。
「家族色彩濃厚,是跨國集團購併台資食品業的一大阻礙。」一位在中國發展超過十年的台商指出,包括康師傅、旺旺,甚至此次的徐福記都很相似,台資食品業背負傳統的家族與傳承包袱,變賣家產不爭氣的觀念原罪,成為跨國集團購併台資食品業成敗的關鍵。
隨著全球食品巨擘全面聚集中國市場,加上中國本土企業崛起,過去台資單打獨鬥的經營模式面臨挑戰。台資食品集團傳統家族式的經營,講的是人治、信任,面對擁有上百年歷史、以系統管理見長的外資,不管在資金、人才上,打長久戰恐居下風。
以雀巢購併徐福記來看,雀巢產品線廣度與深度完整,也是管理完善的大型食品企業,有徐福記現階段亟需的東西。
台資企業面對百家爭鳴,各有盤算。康師傅拒絕可口可樂購併飲料事業,卻引進日本朝日啤酒與伊藤忠成為策略夥伴,甚至讓日本伊藤忠參股頂新集團二○%股權,考量的就是伊藤忠的國際性綿密網路,讓康師傅可以快速同步國際化,並獲得擴張所需的技術與資源。另外,即將在香港掛牌的中國最大連鎖麵包集團克莉絲汀,也基於同樣理由,讓日本丸紅商社入股約兩成。
此次雀巢購併徐福記,雖還需經過官方批准,但中國的台資以及中小型企業融資不易,面對龐大的擴張資金需求,台資企業主「落袋為安」的念頭正開始發酵,未來跨國企業購併或入股中國台資食品企業,頻率應該會越來越頻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