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大科學v.s.小科學

文/李家維    

瑟縮在澎湖灣,一波又一波的刺骨、凍僵、漂浮,最後是屍陳汪洋。今年初連續寒流重創了澎湖的海岸生態,媒體報導的重點都是驚悚的大片魚屍和海鱺養殖的損失,似乎大家以為海裡只有魚,相伴罹難的無數無脊椎動物都被忽略了。我知道這並非刻意的漠視,而是我們對魚以外的海洋生物認識得太少了。 《時代》雜誌選出了2007年的世界十大科學發現,排名第四的是:數以百計的新物種。短文中先介紹在南極的深海底發現了700種新生命,顯示那裡有前所未知的多樣,接著列舉越南的11個新種動植物、烏干達的新猴子和婆羅洲的新雲豹等,最後說在台灣發現了一種暱稱「小草莓」的新種海參。這麼大的國際新聞,我遲至上週才知道,汗顏之餘詳加訪查,原來《時代》弄錯了,小草莓並非海參,而是海蛞蝓。我打聽到發現者是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陳明輝,電話中他告訴我,文獻裡台灣僅記錄了不到20種海蛞蝓,而三年來他和潛水教練吳松鴻在墾丁海域就採得近400種,其中至少有1/10是學界未曾描述的新種,他認為台灣至少有1000種海蛞蝓!海蛞蝓是體色豔麗的無殼腹足類軟體動物,是海洋裡典型的漂亮寶貝,但是我們對自己擁有的寶貝竟如此無知。海蛞蝓的活動範圍小,地區特有種的比例高,我相信在這次的澎湖寒害中,很可能喪失了一些台灣特有的海蛞蝓物種,只是我們渾然不知。 很可惜,這類重要的生物調查在學界常被歸為小科學,職缺極少,又難有研究經費。什麼是大科學?請看這期《科學人》封面故事中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和太空探索一樣,這類研究是以數十億美元計,價雖昂,卻常是大科學家及各國政府之所愛,既是人類探索未知雄心之展現,也多少是國家實力的炫耀。但是大科學常囊括絕大比例的資源,以數十萬台幣計的生物調查就一一被排擠了。 健康的科學社群該同時兼顧大、小科學,失衡的偏頗就代表科學政策的失誤。近年來這類失誤是太多了,我們期許5月的新政府能推出合宜的科學新政策,也因此《科學人》邀請了兩位總統候選人說明他們的科學政見。這是個創舉,更是我們投票選擇的依據。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4140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精選雜誌任選三刊2999元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科學人雜誌一年12期新訂 (此方案07/26止)已收到款項為 0 2400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科學人雜誌一年12期續訂(請提供續訂編號) (此方案07/26止)已收到款項為準 0 24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