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農地農用 確保子孫糧食安全
上周四開始直到周日,連續四天的農民上街抗議行動,引起了朝野各界的關注。雖然這四天的活動議題各自不同,但是在政府政策與農業民生之間,確實出現了不少扞格之處,則是不爭的事實。從這四天的各類新聞報導中,其內容大多著眼在:農地徵收、農民生計、農產行銷、農舍限建等問題,農民的辛苦、農村的改造,在在成為媒體報導關注焦點。
農委會官員表示:農地政策具有多功能性,很難僅以當下經濟利益計算。基於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性思考,維護一定品質與數量的農地資源,確保農業生產環境的完整與安全,為子孫留下乾淨的農地,這是農政部門長遠的考量。因此,農地資源保育的思考,不僅在量的多寡,更在質的維護。因此政府對於優良農地,一向採取較高強度的保護措施,以落實農地農用。倘若基於國家發展需要,確有需要變更使用農地時,政府亦將秉持務實兼顧、從嚴審查的原則,審慎評估其合理性與必要性,避免優良農地被不當徵收與轉用。
由於近年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增加的影響,造成環境嚴重衝擊,也影響國內外糧食生產數量,因此資源保育及糧食安全課題普遍受到各界關注。農委會今年一月召開全國農業與農地研討會、五月舉辦全國糧食安全會議,均納入農地政策等相關議題。基本上,農業用地應以農業使用為基本原則,為兼顧整體國家發展需要,農地如確需變更做非農業使用,必須從嚴審認農地變更使用之目的。為確保糧食安全,優良農地需要實施較高強度之管制規範,尤其是現行三十萬公頃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與台糖仍作農業使用之優良農地。
農業用地准許興建農舍,是為了提供經營農業的民眾,在其農地上興建放置農用機具及居住需求,以便利其從事農業工作,所以它的興建與管理條件,與一般單純家居住宅性質不同。
可是近年來,農舍建築逐漸走向別墅化、住宅化與商品化,與農地容許興建農舍之立法原意違背。多數集村興建者本身並非農民,且配合農地也不具農業經營效益;尤其是目前許多以個別農舍為名之別墅型住宅遍佈農地,對農地保育及農業生產、糧食安全影響甚鉅,已違反當初立法意旨。
農委會為調整國內農業生產結構,有效利用農地與水資源,並考量國內生產環境及國人消費結構,特別訂定糧食自給率由三二%提升至二○二○年四○%之政策目標。雖然這是一項具有高難度的挑戰,但是也期望藉此凸顯糧食安全是屬於國家安全層級的課題,並期盼導引資源利用與各項施政之規劃推動,建立各方支持農業、維護農地資源的共識。農委會官員強調:當前農委會的核心政策,是鼓勵優質農地採取友善環境,與具有經營效率之農業經營方式,促進農地永續利用,這份用心也希望能夠得到民眾的理解與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