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城市的街景,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想像。你的想像是什麼?沒有自然、沒有文化的城市街景,就像是沒有詩意與美感作為緩衝過場的小說般貧瘠乏味。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們,受制於灰暗的水泥城市與天空,我們無心觀賞身邊種種的小確幸,無感生活已成為人們現實的寫照。
林敏毅〈居所No.33-繭〉:散落於安全島上的繭形成城市街廓中的有趣對比。(圖片提供/胡氏藝術)
幸而,隨著有心人的播種,有越來越多的文化種子在各個城市的間隙中發芽、茁壯。由立偕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種子計畫」地景藝術展,自2009年於台北內湖區播下第一顆種子「藝術在河左右」,2010年於信義區松仁路底的「藝術在山左右」,今年邁入第三屆,策展人胡朝聖邀集了國內外六位藝術家,來到充滿異國風情的天母共同創作,在這個眾人所嚮往居住的環境之中,以展覽資訊站為中心,四方延伸至忠誠路二段130至140巷之街廓區域,讓住宅區、公園綠地、安全島、變電箱,藝術作品散置,像是個生命體一般,漸漸展現豐富的生命力。現在,就沿著La Vie規劃的迎風地圖,讓藝術的花朵與你不期而遇。
蔡坤霖〈聲繭〉藝術家利用水管作為傳導聲音的媒材,民眾可以在此側耳傾聽。(圖片提供/胡氏藝術)
路線1:美國藝術家的視覺重現
採訪當日,陰雨不斷,但我們輕而易舉的發現隱藏在街景中的小小變化。
路線第一站,當沿著忠誠路漫步,你會發現來自美國洛杉磯的Joshua Callaghan在天母街景中施展了魔法。
由於藝術家對人類學研究中所強調對脈絡的深度檢視、跨文化比較的觀察感到興趣,作品中常融入趣味、幽默的方式以表達出存在於感知邊緣,抽象/表現、現實/虛構中,個人內心對世界與文化的一種審視。
美國藝術家Joshua Callaghan〈視而不見〉利用影像處理技術讓變電箱化身為景觀的一部分。
這次的作品延續著他在世界各地運用變電箱為媒材的創作方式,人行道中的電箱、電信箱與設備機房隱藏在藝術家的影像雕塑藝術之中,也挑戰觀眾的感知經驗。
對人們而言,早已視而不見存在於城市當中種種突兀的景觀,但藝術家希冀透過藝術創作與影像處理技術與錯置的視覺效果,將不甚美觀的裝置換上與景觀相似的外衣,融入城市中的保護色,在見/不見之間,讓這些視角上的「消失」到「重現」,再從「重現」到「消失」,一來一回的視覺辯證中的驚喜與小幽默,試圖喚醒大眾對於城市景觀的省思與重視。
路線2:凝結的記憶與風景
如果想要躲雨、或是迴避那熾熱的陽光,則可轉進巷弄之中,躲進資訊站與日本藝術家岸本真之(Kishimoto Masayuki)來場藝術的一期一會。
岸本真之〈連.結.晶〉日本藝術家利用募集來的鍋碗瓢盆作為創作的元素。(攝影/劉信佑)
這位曾旅居德國多年學習鍛造工藝與藝術創作的藝術家,擅長以日常生活物件為創作主題,透過線條、輪廓、二維空間與三維空間的轉化與循環過程中,以表現物件與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對他而言,線條與輪廓所勾勒出的形式與造型並非著重的焦點,不同的媒材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鍋碗瓢盆,透過藝術的手法,希望能將看似平面的接點,在串連的過程與最終轉為立體化的視覺效果,讓物件變形。
這次他帶來的作品〈連.結.晶〉延續著2009年於日本新瀉《水土藝術祭》、2010年於日本四國《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作品的創作理念,徵集民眾家中的舊陶瓷碗盤。
藝術家提到,原本以為在不同的國家與文化中或許會有全新的創作素材,但人們捐出的鍋碗的花樣與造型卻與日本相當類似,大多來自於中國大陸地區生產的物件,這也讓他驚訝於中國市場的蓬勃發展與興起的狀態,延續至人們的生活當中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均質化。
當然,岸本真之將曾經是生活中最切身相關的物件與記憶,在捐出與檢選的過程中,重現了物件的可能性,並將之重組、黏合與堆疊,單一的「靜物」,卻形成極具特色、凝結了個人情感與生活記憶的一道「風景」。
林建榮〈飄飄藍〉燈泡小孩躍上了天母街景,構成一幅最閒適的意境。(圖片提供/胡氏藝術)
路線3:台灣藝術家的街景新玩意
除了來自美國與日本藝術家外,台灣藝術家在自有的地域與文化中,更反映出個人對土地的連結。如林敏毅的〈居所NO.33-繭〉繭型雕塑降落於忠誠路安全島上,這是每一個體追求獨立自主的理想居所,也守護著你我追求安穩居所的夢;或是年輕藝術家林建榮帶來童趣的燈光小孩雕塑,要讓你停下腳步,與小孩一同牽著幸福的雲朵進駐於天母綠地中,拋開繁忙與喧囂,一同神遊於夢境與現實的邊界之中。
當白日夢做盡,就讓蔡坤霖的新作〈聲繭〉帶你重回現實,鮮豔的人造物水管,搭建出數個模擬生物築巢樣態的螺旋狀雕塑,每個雕塑集合了藝術家所收集到的聲音,讓天母的優靜在各個聲音與環境音中,增添不同以往了感官新體驗。
最後,陳敬寶的攝影作品則是這場城市漫遊的終章,藝術家將天母居民家中的尋常景象與人生故事,以攝影的手法,訴說著關於此地、此刻、某種社會的價值與意涵,飛進尋常百姓家的,屬於台灣獨有的文化底蘊。
當然,這些藝術種子的落實與播種,是策展時所面臨的難題,那不像是蒲公英可以隨處落地發芽,不同的地點,實際上分屬不同政府單位。偕同策展人林珮鈺提到這就像是尋寶一般,在執行的過程中,不同作品與基地位置的合作必須找出負責的單位並與之溝通協調,因為這樣的找尋過程讓計畫充滿了挑戰性,佈展與創作的過程雖然辛苦,能讓藝術作品帶給民眾嶄新的體驗,就是這場計畫的最大目的。
這片藝術之風,帶起了許多藝術種子,要你在僅僅為期三個月的地景藝術當中,快速的感受到,種子落地生根並持續的茁壯與開花,台北的藝術之境,存在於街景角落中,也存在於你我漫步其中的美感體驗中。
「種子計畫─生活系列3藝術在風左右」地景裝置藝術展
Date/即日起~08.07
Add/臺北市老舊中低層建築更新專案,忠誠路二段130~140巷周邊地區
Artist/林敏毅、林建榮、陳敬寶、蔡坤霖、岸本真之
(Kishimoto Masayuki)、約書亞卡拉漢(Joshua Callagh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