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周夢蝶46歲時,初識南懷瑾,並立即為其淵博的才學折服。這位被媒體稱作「孤獨國王」的孤傲詩人,不久便拜於「南門」,甘願成為大師的「門下走狗」。
(圖/讀者雜誌)
一年春節,南懷瑾問周夢蝶:「你今年有什麼新希望?」
「什麼新希望?」
「譬如,結婚?」
「老師,我弱不禁風,貧無立錐,結婚?」
南懷瑾略一沉思,非但沒有安慰弟子,說一通「困難是暫時的,風雨過後是彩虹,前途無量」之類讓人振奮的話,反而「贊同」道:「嗯,說得也是。前程有限,後患無窮!」
老師的點撥讓周夢蝶心中的火苗突地一跳,隨即便畢畢剝剝燃燒起來…
周夢蝶1921年生於河南,1948年去臺灣。他從小深受儒家熏陶,但同時又傾情於老莊,周夢蝶這個筆名,就出自莊子典故。但如何在出世與入世、理想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卻一直困擾著他,而就在他人生最徬徨的時期,遇到了南懷瑾。
「前程有限」這四個字撥亮了他的心燈,但同時又像一道符咒,貼在了他枯瘦的軀體上。為了生計,他擺過書攤,看過茶莊,當過守墓人。晚年,更是貧病交加…所幸,大師在給他貼上這道符咒時,還送給了他解咒良方。
為了消除「有限」帶來的「後患」,他沒有展開自我拯救總動員,在「努力啊奮鬥」的呼喊聲中,在仕途與商路上一路狂奔。相反,卻把本來就非常有限的前程,變得愈加暗淡。而為了讓自己與這「有限」相匹配,他極力「壓縮」自己,直到把自己變得「沒有重量,不占面積」。
結婚自然不用再考慮了,天昏地暗,害人害己啊,需要解決的,是衣食住行。衣,遮體即可,他終生保持河南農民的打扮,常穿對襟衣服,腰裡勒條布帶;食,填飽肚子就行,有時候,他一天在公園裡就吃兩個饅頭,睏了就在石板上睡一覺,順帶著把住的問題也解決了…
在他這裡,「安貧」不是狹隘的越窮越光榮,不是懶散,不是消極,不是妥協,而是為了追尋他所「樂」的那個「道」,這是一種只有在出世與入世間才能淬煉出的人間大「道」,順此大道,可讓靈魂直衝九霄,思來憶往,隨心所欲,「甚至虛空也懂手談,邀來滿天忘言的繁星」。
他失去的是有限前程,得到的是無限自由,就像他在一首詩中所表達的那樣:「絕塵而逸。回眸處,亂雲翻白,波濤千起…陰霾撥開,是百尺雷嘯…世界在我翅上,一如歷歷星河之在我膽邊,浩浩天籟之在我肋下…」
這是一種連莊子都會稱羨的大逍遙,一種讓吾輩心嚮往之卻難以企及的大境界。而他則憑藉這種逍遙與境界,「以詩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終於鑄就了一代傳奇詩人的壯麗篇章。
許多人都在追求無限前程,但或許直到生命終結,他才會發現,他一生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所追求的所謂前程,實在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