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1 月大選結束到520 期間,台灣可能會先亂上4 個月;加上中國的步步進逼,台灣除了強化民主外別無自保他途,所以憲政改革與選區重劃,都是台灣下一階段民主改革的必要道路。
馬政府提前將總統與立委選舉結合在一起的結果,是在2012 年1 月14 日時每人手中將會有3 張選票:總統、區域立委以及決定不分區名單的政黨票。總統選舉牽涉到政權是否輪替,自是重視的焦點,而立委選舉決定下一屆的國會生態,也逐漸引起關注,但是把這三張選票一起處理,由於在2012 的選舉結果有可能出現各種組合,加上台灣選舉法規與憲政體制的特有情境,使得2012 的台灣政黨政治發展前景會變得更為複雜。
《《隱憂 新總統vs. 新民意》》
馬政府提前將總統與立委選舉結合在一起,就是希望藉由選民手中的3張選票,一舉拿下總統、區域立委以及不分區立委。(本刊資料)
從理論上來說,2012 選舉結果可能會出現泛綠國會多數泛綠總統、泛綠國會多數泛藍總統、泛藍國會多數泛藍總統、泛藍國會多數泛綠總統等4 種情形,而以現在的藍綠選情十分接近,4 種情形都可能出現。如果國會多數與總統落入不同政黨手中,就會形成分裂政府,在2000~2008 年民進黨執政時正是如此。如果國會多數與總統都由同一政黨所掌握,可稱之為完全執政,1996~2000 以及2008~2012 這八年的國民黨執政時期,就是完全執政時期。而以現在的狀況來看,完全執政與分裂政府在2012 發生的機率可說是一樣大。
但由於明年1 月選舉結束到5 月20 日總統就職前有長達4 個月的政權轉換期。如果是馬英九落選,一旦國民黨取得立院多數,國民黨是否會在這4 個月的政權過渡期強行通過某些法案(2008 年3~5 月國民黨就曾以國會立法方式強行通過某些法案),甚至對新總統提出多數黨組閣的政治要求,換句話說,可能會利用國會已經開始運作的新民意,在總統還未就職前,提早與總統選舉所代表的新民意對抗。而如果馬英九落選,國會多數也由泛綠取得,則在馬英九卸任前4 個月政權交接期,立即會看到新舊民意的碰撞,屆時也可能會出現更多紛爭。
《《併選 無助穩定民主治理》》
明年1 月14 日選舉結果揭曉後,會出現3 種不同的民意:總統、區域立委席次、不分區立委席次。如果區域立委總席次數與不分區立委總席次數的多數分屬於不同政黨時,到底那一個政黨才是在國會被民眾所認可的多數呢?因為區域立委牽涉到在該區域參選的個人,但是不分區席次數基本上是對政黨的比較,更何況這是兩張獨立選票的結果。更由於台灣將比例代表制的立委數目限制在立委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很有可能造成最受選民認同的政黨,雖然其在比例代表席次是最大黨,但在立院反而還是在野黨,而政黨票數低的政黨卻可因為區域立委的選情不錯,反而掌握立院多數的奇怪狀況。
如果再加上總統選舉結果,「理論上」得到贏得總統、贏得區域立委席次以及在比例代表席次取得多數的政黨,都可能是不同黨的狀況。這些政黨都可以主張自己才是最受選民認同的政黨,認為新政府需要聽從其所擬定的政策。撇開憲政制度設計因素,光以選舉結果作為對過去政策的總結算以及對未來方向的期待這兩種功能來看,台灣將總統與立委合併選舉,而現任立委選制又是區域與比例代表制採取日本的併立制,不是德國的聯立制時,屆時因對這3 種不同選舉結果的民意解釋,就會產生不同的政治正當性,徒增選舉後政治的複雜,無助於穩定的民主治理。
《《癥結 問題在選區劃分》》
台灣既選出總統也選立法委員,但台灣的憲政設計使得這兩個有民意基礎的機關不存在明確的相互制衡關係,導致當分裂政府出現時會出現治理僵局。過去台灣因對國會表現充滿失望,特別是修憲後立委數目擴增,出現了許多操守十分引人非議的立法委員,因此國人期待立委數目減半,同時也認為單選區多席次的選制導致立法委員無須尋求擴大其區域代表性,只要討好部分選民就可以保證當選的作為,會出現對立法委員的反淘汰現象,因此在2005 年立委數目減半的國會改革訴求中,除了立委數目減半外,也將立委的選制由單選區多席次改為單選區單席次,期待既然每一個區域立委都有在該選區過半的壓力,因此走極端偏鋒的立委比較不可能出現,而立委也會對於該選區的選民更有積極服務的誘因。
但是這個作為在後來,因為是根據既有的行政區域進行單席次立委的選區劃分,加上當時是泛藍立委在國會主導作業,使得選區劃分會出現不到1 萬人的馬祖選1位立委,而人口數40 萬的宜蘭縣也只能選出1 位立委,造成票票不等值的情形,同時也出現利用選區劃分時切割對手的政治版圖以擴大自身政黨利基的現象。不少泛綠的支持者就認為,這個不公平的制度將導致民進黨成為永遠的在野黨,根本沒有翻身的機會,因此全面反對單選區單席次制度。
但是反對選區劃分的不合理性不能與反對單選區單席次混為一談,畢竟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議題。雖然單選區單席次制度會造成立委的代表性降低,消滅小黨並走向兩大政黨的方向,可是這可以透過對比例代表立委數目及方向的調整而予以緩和。如果覺得減半後立委數目太少,甚至會出現三個立委就能主導委員會,進而主宰國家某一部門的怪現象,這是可以透過立委總數,或是對各委員會的立委數目予以調整而予以改進。即如果不公平的政黨競爭主因是選區劃分的問題,就應該針對選區劃分專心處理才是。
立委選制的另一問題是比例代表的立委數量太少。如果台灣採取的是德國的聯立制,其政黨的國會議員總數是由其比例代表制的得票數所決定,總數定下來後,扣除其在各區域當選的國會議員數目,剩下再進行分配,以得到這次選舉政黨可以遞補上去的不分區國會議員數目。在這樣的狀況下,國會總席次與政黨得票的比例相一致,對於強化政黨的角色與功能有重要作用。可是在台灣的併立制下,就會出現日本在2003 年參院選舉時,明明是民主黨獲得最多的政黨票,但還是被自民黨利用其在區域選舉的多數,成為參院執政黨的怪異現象。
當政黨比例代表立委的數量太少,也會使得政黨對於立委的約束力下降,更容易產生地方諸侯當道,不管中央的情形,政黨統合政策的能力也因此會大幅喪失。由於單選區單席次的選舉,往往是已當選的國會議員在第一次連任時容意被打敗,但以後隨著選舉的次數越多,就會有越不易被擊敗的情形,因此很容易在單一選區產生萬年代表。既然該立委之當選基礎是來自其對選區的經營,自然對政黨的服從性會遠較不分區立委更低,更何況他/ 她更可以振振有詞表示其有回應選民的不得不然壓力。為何美國1960 年代以後在國會中多是開放國會議員自由投票,少有在國會法案投票時要嚴格執行黨紀的狀況,這與美國是單選區單席次的制度有一定關係。
《《改革 從立委選制下手》》
從現在看,在明年1 月14 日選舉結束後,面對有可能會出現的3 種不同民意,大概還沒等到520,台灣就會先亂上4 個月。如何處理分裂政府的憲政僵局,如何透過選區重劃以改革票票不等值的問題,並透過對比例代表制立委的數量與聯立/ 並立的調整,使得政黨可以真正有效扮演政策意見彙整,並做為國家與社會政治中介的角色,這會是台灣下一階段民主改革的必要道路。
面對中國的步步進逼,台灣除了強化民主外別無自保的他途,讓我們就從改革立委選制所產生的問題開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