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定期定額基金賺到一間台北市區中古屋,也靠基金提前存足退休金的投信投顧公會秘書長蕭碧燕,對於亞洲投資市場有不同於以往的思維。她認為,金磚四國(BRIC)的經濟雖在高速度成長軌道上,但股市漲幅卻已經擺脫「一路甜到底」的飆漲走勢,未來只會維持「穩定」向上,因此買亞洲基金,可以把眼光擴大到一些未來的潛力新星。
而投資資歷超過20年的南台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朱岳中,自2001年起就開始投資亞洲,最漂亮的一役是在南韓度過金融危機,他看好韓國政府扶植國內企業的魄力,開始定期定額申購怡富南韓基金(目前為JF 南韓基金),當時基金淨值僅7元,直到50元才出脫, 大賺6倍出場。10年後,朱岳中一樣看好新興亞洲的動能,但最看好的區域則是從南韓轉變為東協國家。
對於亞洲股票型基金的投資策略,兩位基金專家都認為要看個人投資屬性,較安全的方式是從區域型基金著手,再加入單一國家基金。
先買亞太不含日本 再補單一國家基金
蕭碧燕表示,現在開始定期定額買亞洲基金,最好先了解自己的投資屬性,是屬於能忍受先賠再賺,還是要馬上看到正報酬。她強調,第1檔基金若賺錢,才有定期定額的持續力,很多人都因為負報酬,「凍未條」停扣,也就失去定期定額的美意。
由於未來全球景氣處於低成長,新興亞洲各國股市走勢不僅不會齊漲齊跌,甚至還會強弱分明,如果進一步區分,新興亞洲可再分成「穩健型」的亞洲,如南韓、台灣、新加坡、香港等;以及「積極型」的亞洲,如中國、印度、泰國及印尼等單一國家。
「把亞洲再區分的用意是了解定期定額的過程。」蕭碧燕強調,若是投資積極型亞洲基金,如中國、印度或東協等,了解到會先賠錢,才能享受大賺的甜美果實,就不容易中斷投資;但如果是必須看到「成長曲線」的基金新鮮人,只好先從區域型基金下手。
隨著第1檔基金獲利, 要再增加第2或3檔基金,布局順序又為何?蕭碧燕建議,第1檔基金用區域型介入,可避免「抓龜走鱉」的窘況。
依據Lipper 分類,亞洲區域型基金包括亞洲太平洋、亞洲太平洋(不含日)、大中華、東協及新興亞洲等。她個人的偏好是,選擇投資範圍包含紐、澳的亞太(不含日本)基金,會優於投資區域不含紐澳的新興亞洲基金,除了前者的基金選擇較多之外,蘊藏豐富原物料的紐澳,也符合未來的投資趨勢。
等到有多餘資金,再把單一國家基金如中國、印度或台灣、南韓等補齊,若是想買泰國、印尼、菲律賓等市值較小的國家,以東協基金介入即可。
蕭碧燕 小檔案
基金投資資歷:20 年以上
現職: 中華民國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
朱岳中 小檔案
基金投資資歷:24 年
現職:南台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專任助理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