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法國作曲家拉威爾創作了名曲〈波麗露〉(Bolero)。他絕對沒想到這首曲子,竟會在六年後傳到台灣,並成為當地第一間西餐廳的招牌。
波麗路——台灣最老的西餐廳,至今仍保留1934年的菜色與用餐空間。本月,《遠見》美食評鑑團帶讀者一探究竟。
日據時期最西化、最時髦的大稻埕,一位廚師廖水來,剛從日本學習西餐歸台,深深嚮往法國文化。在朋友鼓勵下,他租下現在民生西路上一個小店面,以「波麗路」為名,辦了這間台灣最早的法式西餐廳。
沒想到西餐生意大好,於是廖水來把樓買下,並在1976年,在隔壁三間的位置開了二店。最盛時,兩家店共400個座位,依然座無虛席,員工高達百人。77年過去,波麗路本店始終屹立於原址,既是歷史見證,也凝結許多台灣人的集體記憶。
蔡萬霖、王永慶都曾是座上賓
1961年,公務員一個月的薪水大約300元。到波麗路用餐,一份法國鴨子飯要25元,套餐則60元起跳,一餐就要花掉1∕10到1∕5的月薪。不難想見,當時若能到波麗路西餐廳是人生大事。
阿瘦皮鞋創辦人羅水木曾感懷,台灣許多企業家的西餐啟蒙都是波麗路,包括老一輩的本土企業家王永慶、吳火獅、辜振甫與蔡萬霖等,當時的家與公司都在大稻埕一帶,也都是波麗路的常客。現在掌管本店的總經理廖聰麒回憶,十來歲的他是在王永慶簽月帳時,才曉得這號人物。
做為台灣第一間高檔西餐廳,波麗路當年的餐廳設備與裝潢設計,都是全台最新潮的。進口磁磚、沙發椅、吊扇、冷氣,甚至用78轉自動電唱機為客人播放古典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