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百年大計,所以社會各界不應急功近利地要求立竿見影的改革成效,尤其是更應嚴禁政治鬥爭捲入-將教改視為短期利益的籌碼,因為教育才是國家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從1994 年4 月10 日台灣民間發起教育改革(簡稱教改)大遊行活動,提出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等訴求,開啟台灣教改的時代。10 幾年來,教改大概是台灣解嚴以來,除了政治民主化外最重要的社會重建工程。也跟民主化一樣,教改一路走來風波不斷、亂象叢生。
《《教改亂象 戲稱4 不1 沒有》》
2003 年民間發布的《教改萬言書》總結教改造成13種亂象:自願就學方案、建構式數學、九年一貫課程、多元入學方案、教科書一綱多本、消滅明星高中、補習班盛行、教師退休潮、師資培育與流浪教師、統整教學、廢除高職、廣設高中大學及教授治校等。也有人戲稱教改導致4 不1 沒有:政府不負責、老師不支持、家長不放心、學生不快樂和畢業沒頭路。
截至目前的教改,舉凡自願就學方案、廣設高中大學、消滅明星高中、多元入學方案、九年一貫課程等,其政策目標都在打倒升學主義、減輕升學壓力、破除考試引導教學等過往被視為是教育弊端的問題所在。這樣的改革方向是將焦點放在改變遊戲規則,而不是思考遊戲的本質和意義,以為讓所有孩子都有升學機會,將入學窄門擴大,孩子的壓力就可減輕。然而整體教育的品質是否改善似乎不是首要考量。
以多元入學為例,它其實是換湯不換藥的傳統升學管道,推甄、申請類似以往的保送入學,而考試分發更是聯考的翻版,差別是管道變多,方法變複雜,反而讓弱勢或資源較差的家庭更難跟上,因此有人諷刺地稱這是「多錢入學」!
《《入學管道 批評聲未停歇》》
今年北北基聯測造成的混亂更是讓教改的批評聲浪大起,本來「一綱一本」政策已經引起許多爭議,全國教師會曾調查指出,北北基有九成教師、八成六的國中生認為壓力「更大」或「和以前差不多」,顯示北北基師生的壓力沒有減輕,師生也普遍認為「一綱一本」和「北北基自辦基測」無法改善升學壓力。加上今年首創4 次入學管道,許多家長氣憤多元入學管道複雜難懂,加上因為是首創沒有前例可循,不但學校、家長和學生都無所適從,連負責的縣市政府和教育單位也都始料未及會引起如此大的風波,難怪有人懷念起傳統的聯考制度。
聯考制度是台灣千千萬人求學的共同經驗,儘管被批評為升學主義的元凶,但是基本上它有公正、公平、客觀、正義的形式,同時也是相對簡單易懂和省錢、省時、省力的制度。當然它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它被廢除的原因,這些負面結果包括「一試定終身」嚴苛的升學方式、考試科目的僵化、填鴨式強調制式答案的教學、造就明星高中與熱門大學科系的排行等。
對聯考的懷念應該只是對現狀不滿所引發的情緒,就像台灣已經民主化,儘管有人懷念戒嚴時期的社會秩序,但不可能走回頭路回到威權統治。教改如果真的走回聯考的老路,那後果可能難以想像。教改跟所有的公共政策一樣,都會面對普遍性和公平性的難題,任何政策都會有受惠者和受害者,沒有全民皆受惠的改革,改革通常是謀取效益的極大化和成本的極小化。因為社會有階級和優勢弱勢之分,基準點不平等前提下找尋結果的平等是緣木求魚,因此改革總是在各種批評聲浪中進行。
近日教育部完成「高級中等教育法草案」,預計2014 年實施十二年國教,將免試入學政策提升到「法」的位階。將來所有高中職(包括傳統明星學校)都必須提供免試入學名額,且不得採計國中在校成績。十二年國教是正確的方向,就像九年國教讓小學教育趨正常化,十二年國教也可以導引國中教學擺脫升學主義的宰制。普及高中和社區化可以逐漸讓明星學校朝私立特色發展,自然地家長就不會盲從地迷信明星學校,公立社區化高中就可滿足實際的升學需求。
《《教育改革 家長是壓力源》》
教改的困難點除了是各種入學制度的改良外,最棘手的大概是教育文化的建構和家長心態的調整。我們如果用未來學的多層次因果分析方法來看,在表象層次上,大家糾結在升學壓力問題,怪學校、怪教育政策制訂者。在系統層次上,教改只著重將教育體系由「管制-單一」改為「鬆綁- 多元」。在世界觀層次上,教育被視為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建設,教育引進市場概念和原則,強調學生的受教權和客制化,學校到底是完人培育場所還是職業訓練所是難以調和的理想與現實拉鋸。最後在迷思和隱喻層次上,我們教育的最深層還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信念。
家長心態是另一個問題所在,對於家長普遍控訴不願自己的小孩淪為教改實驗的白老鼠,我們可以理解這種愛護子女的心態。但是持平而論,每一項政策改革都是一種實驗,我們每天都是政府政策實驗的白老鼠,沒有實驗就不知道政策是否可行,當然政府必須有周詳的計畫,縝密的思考將可能造成的傷害降至最低,不能貿然輕率地進行政策改革。
事實上,學生的壓力來源有一大部分來自家長,家長的鞭策、期許、關心、呵護都有正反效應,稍微過度都會變成孩子不快樂的原因。成龍成鳳是身為父母的基本期望,沒有父母願意自己的小孩沉淪,問題在龍與鳳的界定為何?時代的變遷難道這些龍鳳的模式都沒改變?有一次我跟一群所謂「高關懷」的孩子聊「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努力地找出各行各業的台灣之光,讓孩子知道台灣之光不全是在學業成績上高人一等,學業成績是項利器,但不是成功的保證,成績好可能有較平順道路可以走,但並不保證一定幸福快樂。
《《政治鬥爭 教改最大災難》》
談教改如果是在言論層次,大家都變成專家,根據自身經驗和媒體意見發展出片面或似是而非的看法,然而大家似乎都只將焦點放在制度的改革,談制度的改革很熱血,一旦回歸教育的本質和目的等根本問題時,卻又避而不談,推說是打高空不切實際。另外在生活層面的教育實踐上,大家也習慣推卸責任給政府和學校,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不但未能鞏固支撐學校教育,反而經常是扯學校教育的後腿。最淺顯的例子就是家長開車在路上,闖紅燈、任意變換車道、違法抄捷徑等行為如何讓小孩驗證學校所傳授的知識和行為規範?教育文化是大環境的建構,教育制度是形成教育文化的工具,制度和觀念建構是互為因果,大環境牽引民眾的觀念,主政者不可以菁英本位主義的立場,將所有問題都推託是民眾的觀念問題。因此推動教改應該是漫長的過程,制度的設計必須經過耐心的溝通和縝密謹慎的設計,社會各界不要急功近利地要求立竿見影的改革成效,教育之所以是百年大計就在於它的潛移默化特性。
當然我們也希望掌握社會公器的人不要因一己之利任意抨擊所有改革政策,特別是政治鬥爭捲入教改將成災難,教育為政治服務的時代已經過去,政黨或個人的政治利益大都是短期的,教育才是國家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