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今中外的歷史發展中,當兩軍相持不下的時候,常有異軍突起;當兩人爭勝帝王難決的時候,常有第三者雀屏中選。
這種現象的發生,往往起因於對既有的兩方熟知、厭倦而不抱期待,以致提供了第三者乘勢而起的溫床。這第三者縱不是什麼救世主,但可被視為綜合了其他兩方之長,並且能就現狀有所突破。
突破現狀的原理,本即適用在單一朝代的轉換與單一政黨的輪替,但也當然適用於對兩個既有選擇不滿的狀況下。
台灣的兩黨政治已經走了一長段時間,也走過了交替執政的歷程。大家已明顯地發現,它們都有褪不去的包袱,想要進步卻進步不了,願景不大卻毛病不少;誰也駕馭不了誰,卻誰也不遷就誰。人民利益便如此盡付吵鬧中,使人懷疑民主究為何物?選了他們究有何用?
人民自有看法,此所以兩邊的民調都上不來,此所以當宋楚瑜挺身而出,月餘以來民情出現了不少的變化。
幸虧有宋楚瑜現象,否則這個民情的變化還不知如何呈現?事實上,社會早有第三勢力的呼聲,想代表第三勢力的努力也始終沒有停過,可惜都未成氣候,乃常遭人質疑台灣沒有第三勢力的空間。
各家民調都已顯示,這回已迥異從前,它的影響及於藍綠兩方,且是一個多月來街談巷議最普遍的話題。既說明了不少人樂見第三個選擇,也預告了台灣的政黨政治與選制已走到面臨改變的時刻。
如果宋楚瑜不再哀怨以道國親關係,進而開闊論述作為與願景,他參選總統的走向與效應不容小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