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小企業如食品包裝、冷藏、加工等,在印度都很有發展的機會,也能加強台印經貿合作關係。(攝影/林敬原)
金融海嘯後崛起的印度,已經成為影響全球與亞太戰略局勢的重要國家,尤其在兩岸ECFA簽訂之後,台印的關係已有更緊密的交流,更是台灣布局的好對象與好時機。
台灣與印度關係的發展在過去十年來,多處於「潛力無限但前景有限」的狀況。民進黨政府時代基於其亞太戰略布局的理由,積極開拓對印度的關係,也得到印度的正面回應,但是政務部門的態度並未傳遞到事務部門,導致外交事務官支配了印度對台灣的政策反應,復加上台商對印度的不了解,以及對中國的依賴心態,致使台印關係在政治與經濟的實質進展有限。當馬政府執政時,更因為「兩岸高於外交」以及擔心中國的反應,更不敢在提升台印關係上有更多的作為。
但金融海嘯後印度崛起,也不再對中國的強勢態度一味忍讓,其中一個重要的作為,是主動提出種種強化台印關係的建議。現在台印關係主客易位,強化的機會甚佳。但如果馬政府依然堅持兩岸高於外交,以及不得罪中國作為最高原則的方針下,不僅將失去這個難得的機會,也形同告訴美日韓澳等亞太國家台灣的戰略選擇,會使得台灣被進一步邊緣化。
《《印度崛起 國際機構看好》》
金融海嘯後世界普遍的認知是中國崛起,美國國力下降,因此有許多人期待將會出現美中G-2 共管世界的發展,但不僅美中G-2 沒有發生,中國反而把金融海嘯當成弱化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秩序與美國全球影響力的機會,與美國以及全世界的經濟體制競逐對壘。
但中國不是金融海嘯後唯一崛起的國家,印度也是另一崛起的強權,雖然現在的經濟力還不如中國,可是以其居全球第五,亞洲第三的經濟規模,以及其經濟成長主要靠內需而不是外銷(對外貿易占印度總GDP 的15%),採行民主政體及其30 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一半的「人口紅利」等來看,國際機構多認為相較於一胎化、社會分歧嚴重以及一黨專政的中國,印度是更具發展遠景及穩定性的國家。國際對印度投資也是急速增加。印度崛起已經成為影響全球與亞太戰略局勢的重要事件。
《《中國強勢 印感芒刺在背》》
對於有意稱雄亞洲,驅趕美國影響力回到夏威夷的中國來說,2008 年後的印度崛起,是其最不願意看到的戰略發展。過去中國在面對印度時,是透過與巴基斯坦的同盟對印度進行北西兩側的包夾牽制,在印巴爭議時也多同情巴基斯坦的立場。雖然在2000 年以後中國面對印巴爭議逐步移向中立,但2007 年後中國態度再度改變。印中存在領土爭議,甚至還為此於1962 年打過仗。
2007 年起中國完成青藏鐵路後,位於該地區的印度阿魯納察省(Arunachal Pradesh)就發現有多次的中國軍隊進入印度疆界,還曾對要訪問中國的該地區公務員拒發簽證,理由是該區是中國的一部分,因此無須簽證。
在西段的喀什米爾地區,中國不僅派兵進駐中方所控制的區域,更與巴基斯坦舉行聯合演習,其在喀什米爾議題挺巴抗印的味道甚濃。印度後來為了抗議,不僅加派兵力及最新型戰機中隊在阿魯納察省,也首次允許達賴喇嘛到達旺地區(Tarwang)弘法。由於達旺也是印中領土爭議區,中國稱該地為藏南,印度容許中方認定的分離主義分子達賴到達旺地區弘法,不僅有意向中國顯示誰才是達旺地區的真正主權者,也是在打圖博牌給北京政府看。
印度感受到中國的強勢態度不僅在印中的陸地疆界上,隨著中國為了削減其「麻六甲難題」而舖陳的印度洋能源「珍珠鍊戰略(String of Pearl)」,更使印度認為中國是透過在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Gwadar)、孟加拉以及緬甸外海的可可群島(Co Co Island),對印度進行東西兩翼的海上包圍。而這個軍事態勢的鋪陳,隨著其在印度洋的重要港口設施逐次完成,以及中方透過其索馬利亞反海盜行動,派出一支艦隊長年在亞丁灣與印度洋巡弋,使印度更是感受到芒刺在背。只是印度原先的威脅感受並未被當時還沐浴在中國笑臉外交(Charm Offensive)的東協及美國所接受,這是直到2010 年中國開始將東海與南海視為其核心利益後,美國與東協才開始分享印度對中國威脅的憂慮。
《《台印關係 積極友善開展》》
當民進黨執政時,基於發展區域戰略的考量,對於同為美國盟邦的日本以及戰略夥伴的印度著墨甚多,台日與台印關係可說是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兩大亮點。當時台印在軍事與安全領域的合作頗有進展,印度前國防部長費南德茲(George Fernandez)也曾兩度訪問台灣。
但是印度國安高層及政治領袖的主觀意願,無法穿透常任文官支配的外務系統。印度外務官僚如同日本外務省,也存在因語系而出現的派系。當時就是印度外務官僚的中國幫從中作梗。由於中國幫最高的個人期望是擔任駐中大使,因此在對台政策上不得罪中國以維持與北京的良好關係,是日後能否榮任駐中大使的重要條件。
既然中國不喜歡民進黨政府,以不得罪中國為其東亞政策指導的外務部門自然無意提升關係,把台灣對印度投資數量視為衡量對台工作的主要指標。
但隨著中國態度日益強勢,以及外交東亞部門的主管更迭,印度的對台政策也出現變化。特別是從去年開始,印度駐台代表主動邀約重量級的印度言論與政治領袖來台,包括印度前外交部次長、現任總理的講稿執筆者與媒體總編輯。印度總統卡蘭卸任後也應邀來台發表詩作。而過去台灣限於次長訪問的層級也被大幅放寬,包括經建會主委、教育部長等都在上半年訪問印度。
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印度東亞司長在與台灣訪印媒體見面時,親口說出可以積極展開台印FTA 談判的訊息。
在與筆者見面時,東亞司長再度表示,現在不是何時可以展開台印FTA 談判,而是在台印的FTA 研究結束後,雙邊談判就可立即展開。
《《經貿合作 制度面頗完備》》
印度釋出有意與台灣展開FTA 談判的訊息,並不是被台灣與中國的ECFA 所吸引,而是認為ECFA 的簽署,使得中國反對印台發展經貿關係更沒有理由,因為當中國都與台灣簽署ECFA 了,北京有什麼理由阻止印度與台灣簽FTA 呢?由於印度連與中國談FTA 都沒有意願,因此所謂ECFA 使得其他國家基於利用台灣進軍中國而願意與台灣簽FTA 的說法,是不在印度官員中的。
基於對中國的憂慮,印度認為必須要了解中國,可是以英語作為共同語言的印度,卻極度缺乏中文人才,加上日前印度將中文列為高中選修的外國語言之一,但又對中國充滿疑慮,因此轉向台灣。這是日前印度人力資源部長,對來訪的台灣教育部長提出希望台灣提供印度1 萬名華語教師的背景。這個共識比實際上台印FTA 更高,幾乎所遇到的印度官員、智庫與政黨領袖都不約而同提到這個要求。
過去想到台印經貿合作,多想到台灣與印度資訊科技的軟硬體合作,但因印度的全方位發展,使其傳統產業的需求比高科技業更為驚人,這也是訪問印度時,從智庫、政黨到官員的共同主張。事實上,台灣中小企業不論是工具機製造、食品包裝、冷藏、加工、漁業養殖等,在印度都很有發展的機會。印度也處於基礎建設的起飛階段,大陸工程就在德里承包5 個地鐵站的工程,最近又將觸角伸展到南部的班加洛爾(Bangalore)。
此外,當台日還在就投資保障協定合時簽署傷腦筋時,台印不僅早在2002 年就簽署投保協定,避免雙重課稅與關務合作協定也都在最近生效,暫緩通關協定與文化合作協定的協商也即將完成。從這個角度來看,台印經貿合作的制度面可能比起很多台灣的貿易夥伴都還更為完備。
《《克服障礙 台灣布局優勢》》
不論就分散對中經貿風險,還是建構穩固的台灣亞太戰略布局,印度絕對都是僅次於美日的重點。發展台印關係是台灣必要的戰略選擇(Strategic Necessity)。雖然台灣廠家多抱怨印度文化、官僚與硬體建設的問題,但是障礙反而是優勢,能夠克服別人無法處理的障礙,這塊市場就是你的。當韓國可以成為印度最耀眼的外國名牌時,台灣又有什麼理由抱怨呢?面對印度所提供的機會,現在的台灣根本沒有消極的本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