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忽然,那股每晚都會浮現的渴望開始蠢動。我極力抗拒,然而抗拒越久,想望越強烈。二十分鐘後,我已經沒辦法再專心看電視,整個人焦躁不安,連坐都坐不住了。我終於投降,走向冰箱,毅然採取行動。幾乎就在那個剎那,我渾身輕鬆了起來,隨着糖分在血管裏流動,我的大腦處於一種愉悅的狀態。區區幾勺冰淇淋就有這種效果,豈不妙哉?
對我的大腦而言,糖分的作用直追古柯鹼。有確鑿的證據顯示,含有大量糖分、脂肪與鹽的食物(大部分垃圾食物都是如此)一如古柯鹼、海洛因等毒品,會改變大腦的化學作用,使人成癮。有人說,現有的資料已足以讓政府規範速食業,並規定在糖與脂肪含量達到危害健康程度的產品上標示警語。
一位鼓吹規範速食業的律師說,目前證據已多到可對業者提出法律訴訟,控告他們明知故「販」,銷售有害健康的食物,如同一九八○、九○年代的菸草業。全球罹患肥胖症的人數不斷飆升,所以愛吃甜食的人顯然不只我一個;然而,甜食果真和毒癮一樣可怕嗎?
這項說法在二十年前首次出現。自認是「甜食狂」的南西.艾波頓一九八八年出版了一本書《嗜甜成習》,書中列出一張檢覈表,供大家自行判斷是不是和她一樣有糖癮。之後,嫉糖如仇的觀念就十分普遍。
嗜糖成癮
二○○一年,神經學家妮可.艾維納和巴特利.霍柏開始研究糖癮是否有什麼生理上的根源。
他們在實驗室餵老鼠吃尋常的飼料和水之餘,外加一天十二小時餵食糖漿,含糖量和一般市售飲料差不多。艾維納和霍柏說,一個月後,這些受試老鼠出現了和有嗎啡癮的老鼠相同的行為:狂吃糖漿一陣子之後,一旦停止餵食,就會呈現焦慮狀態,也就是戒斷症狀。最重要的是,研究人員發現老鼠每次在吃糖漿時,大腦便會釋出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而且吃了數週之後依然如此。
這種情況並不正常。多巴胺會促使人追求歡愉,無論追求的是食物、毒品或性愛都一樣。大腦的這種化學物質對學習、記憶非常重要,同時會塑造腦部的報償神經迴路。艾維納說,老鼠吃到新的食物時,就會釋出多巴胺,但碰到吃慣了的食物不會,然而糖漿卻是例外。她說:「這正是毒癮的特點之一。」
這項重大的研究發現獲得許多後續實驗的證實,但是直到最近人體試驗證據出爐,此說才算定論。成癮一般是指因為濫用藥物而造成報償神經迴路的鈍化。美國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醫學部主任王金捷說,肥胖者的大腦正是如此。二○○一年,他發現肥胖者大腦的多巴胺分泌量不足,這一點和有毒癮的人幾乎如出一轍。
王金捷在後續的研究中證明,連不肥胖的人看到喜歡的食物,大腦中稱為眼眶額葉皮質(與做決定有關)的部位也會有多巴胺激增的現象。而有古柯鹼癮的人看到一袋白粉時,活躍起來的也是這個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