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打開公司信箱,躺下去腦子卻運轉不停無法入眠;好不容易休假,卻老接到公司電話;上班間忙碌萬分,卻忍不住上網查週末要去的餐廳或上社群網站……。工作與生活的混雜與矛盾,是現代人常態。
中崙診所臨床心理師郭若蘭分析,網路、手機、平板電腦等,原是為了讓人省時省力而生,卻讓人愈無法從時間與資訊中抽身。如上班中也不想錯過朋友的最新動態;或想著既然工作資料回家後也能取得,上班就不必急著完成。
此外,如工作負荷過重、組織文化鼓勵回家繼續工作;或個人不夠有自信,而總要多做事才會安心的個性,或極度完美主義而一再延宕工作等,都可能是工作與生活區隔不開的因素。
「就是因為工作和生活愈來愈分不開,才會覺得必須要分開,」勤業眾信審計部營運長郭政弘笑說。
工作衍生出的許多關係和連結,深入生活。就像老師在假期遇到學生打電話詢問功課,也不可能斷然拒絕。
工作、生活 一刀兩斷?
工作與生活是否要截然劃分?其實每個人不同。
郭若蘭建議,先審視自己對待工作的態度,是「工具性」還是「目的性」。
以「目的性」看待工作的人,認為工作能自我實現、得到成就感與樂趣、對他人產生貢獻,就算「工作就是生活」也不以為苦。
她還發現,如果在工作中得到樂趣的,超時工作產生的身心症狀比較小,對工作效率、家庭與社交的影響也比較小。
以「工具性」的觀點對待工作的人,認為工作只是經濟來源等功能性質,最好生活工作能有明確劃分。切割不好就常出現失眠、肩頸酸痛、焦慮等身心症狀;工作上,則因預期有更多時間「補做」而效率不彰;私人時間被切割,不僅無法追求興趣,更可能影響家庭與親密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