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國一了!
今年國一生父母心情很複雜。這一年來,十二年國教紛紛擾擾的新聞好像只有一件事是確定的:三年後,十二年國教真的要實施了,而我的孩子,就是其中一個。
站在教育政策大浪前端的這群孩子,將面對學習方式與入學制度的改革,他們將面臨的教育變革包括:
1.在畢業前接受國內第一次的「國中教育會考」。
2.可能在國一和國二時接受「診斷性測驗」。
3.傳統的紙筆考試減少,評量方式愈來愈多元。這學期台北市將率先鬆綁考試及計分方式,鼓勵學校減少紙筆測驗,並將百分制改為五等第。
4.高中排名大洗牌。各招生區除了第一志願穩坐龍頭寶座外,第二志願之後的排序已逐漸模糊。譬如說在台中南投考區,今年有考上台中一中的學生選擇職校台中高工。台中高工資訊科近兩、三年「最低錄取PR值」都落在九二上下,可錄取台中二中的分數。台中補教協會理事長楊佳叡觀察,學校排序的鬆動這幾年會愈來愈明顯。
但這並非是一翻兩瞪眼的轉變。參與教育部十二年國教政策制訂的台師大教育學院院長周愚文,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無論是會考還是特色招生考試,一定做到「變動最小,信賴最大」為原則。
因應政策的四大學習對策
這屆國一生如何因應這些變化,在學習上有哪些重點策略?
轉變一 全國性大型考試由一次會考取代兩次基測
到了一○三年,會考正式取代基測,成為檢測國中學習成效的全國性大型考試。會考與基測的相同與不同如下:
科目相同:國文(含寫作)、英文、數學、社會、自然。
時間地點不同:會考在國三下學期四月,於原學校考試。
目的不同:會考僅做為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成績不佳的學生也能升學。
等第不同:基測將該年所有考生成績分成一百等,PR值代表學生在同年考生中平均每一百人裡可以贏過的人。會考就像考駕照,不需要和其他人比,達到國家訂定的標準就是通過,結果只分「精熟」、「基礎」和「待加強」三等。
題型尚未確定:但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及周愚文都在公開場合表示:「變動會以最小為原則。」
學習對策:會考題目「只會更簡單」,依照準備基測的方式來念書,不難通過會考。學習部分,短時間內老師的教學不會有太大改變,但有可能更活潑、多元。
轉變二 學習方式由考試教育走向多元學習
雖然國中端短時間變化不會太大,但是因為入學方式改變,也攪動了教育現場對各種能力的重視。
當孩子免試入學登記高中名額過多,須比序錄取,除了「在校成績」明訂不可使用之外,班級幹部、社團表現、科展藝能等各項競賽成績等都可能列入比序條件。
學習對策:學科成績不再是孩子入學的依據,學生將有更多空間把學習觸角伸展到學科之外的體育、音樂等藝能科,參加各種競賽與社團。但這不表示得趕緊送孩子去補習各種才藝,而是要鼓勵孩子在國中多元學習、探索性向、經營興趣。這除了有利於升高中時的超額比序外,更長遠來看,也提供機會讓父母去思考教育根本目的為何?什麼能力是孩子面對未來需要的?什麼能力可以陪伴他一輩子?
轉變三 國一、國二將有診斷性測驗
診斷性測驗是為了找出學生學習落後的部分,讓老師提供更符合孩子程度的補救教學。
考試科目:英文、數學。
考試對象:不是普測,主要是針對老師推薦學習落後的學生施測。如果學生想要了解學習狀況,也可以主動參加。
結果用途:做為補救教學前的診斷,為學習落後學生開出較準確的學習處方。
傳統考試中,數學考六十分可能被認為數學不好,應該多做題目。但診斷性評量可以知道錯的四十分是屬於「幾何」還是「機率」?是這個學年沒跟上?還是小四時就沒弄懂而累積的挫敗?讓考試成為真正學習的一部分,幫助老師對症下藥,協助落後學生有效學習。
有不少補習班嗅到商機,以診斷性測驗為名招生。目前研發的診斷性測驗是電腦線上測驗,測驗的名額數量有限,主要提供給老師認為學習落後、需要做學習診斷的學生。不是普測,不需特別補習。
學習對策:如果孩子學習落後,專業的診斷性測驗可以幫助他找出學習的障礙,像是學習的「健康檢查」,不需要額外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十二年國教的「免試」只意味沒有「升學考試」,不代表國中三年沒有考試。即使不需要參加診斷性測驗,學習過程中仍會有許多評量方式檢測學習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