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節能減碳」在台灣是最夯的環境議題之一,但是2012 的總統參選人卻都未碰觸到能源的核心問題與政策,希望在這個重要的時刻能看到雙英有更多對未來台灣能源政策的著墨。
最近,全球天氣型態明顯與以往不同:澳洲長期乾旱接著遭遇洪水,歐、美中西部的酷熱,去年俄羅斯大火,科學資料顯示過去20 年中19 年名列有紀錄以來最高溫前20 名,而溫度還會持續上升。同時,煤、石油及天然氣等價格大幅波動,人為活動引發的氣候變遷與傳統能源供需失調,讓「節能減碳」在台灣成為最夯的環境議題。
《《氣候變遷問題 既嚴重又急迫》》
成為流行議題有許多優點:刺激各類表現方式,讓議題更通俗,更廣為人知;然而被傳播訊息的內容,決定民眾對問題的了解程度。氣候變遷與能源問題,在政府與主流媒體不斷宣導:隨手關燈、拔插頭、吃素救地球、下一代要努力等,讓人感覺問題可以輕鬆解決。既然問題不嚴峻,沒有急迫性,自然不需要縝密的規劃準備對策。因此,即便是總統大選,對氣候變遷與能源問題的討論依舊十分有限。
大家未曾注意:充分的能源供應,與國家安全、民眾健康、生活福祉及經濟發展無不息息相關。傳統能源,煤、石油、天然氣與鈾礦是絕大多數人活動的推手,卻也造成酸雨、光化污染、輻射污染及氣候變遷等重大環境問題;而日益嚴重的氣候變遷,不僅開始影響物種存活、糧食與淡水供應,還可能因爭奪資源引發戰爭,威脅人類生存。
為了減緩人類活動所引發的氣候變遷問題,1992 年在巴西里約的地球高峰會成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簡稱UNFCCC),希望規範、因應所排放大量溫室效應氣體。
並於1997 年制訂有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要求40 個工業國與歐盟削減其溫室效應氣體,2012 年前總排放量平均比1990 年減少5.2%。
2006 年底英國「史登報告」出爐,點出氣候變遷問題的嚴重與急迫:如果今天立刻開始減量,成本可以控制在全球1% GDP 左右;如果不改變,氣候變遷造成相當全球每年5~20%(或更高)GDP 損失;最近的10~20年還不行動,將喪失扭轉氣候變化的機會,本世紀末人類將進入一個前所未知的世界。2007 年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提醒:如果人想控制全球增溫在攝氏2 度內,全球CO2 總排放量就必須在2015 年前達最高峰,2050 年至少應減少至1990 年的一半。
《《面對全球變化 台灣格外脆弱》》
台電公司持續增建或更換巨大燃煤機組,過多的發電設備造就近3 成的備載容量且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也預告台灣未來將更依賴最骯髒的煤,排放更多CO2。 (攝影/林敬原)
客觀的條件加上政府長期偏好能源密集產業,使得台灣面對全球變化,顯得格外脆弱,理由有:一、台灣是全球最易受天災影響國家2005 年世界銀行「自然災害全球熱點分析」,特別指出台灣是全球最易受災地區:73%領土與人民會受到3 個以上嚴重天災威脅,而90%民眾住在天災高危險區。國家如果接連不斷遭受天災襲擊,光是救援、修復、復建工作,已疲於奔命,更何況會排擠政府其他支出。氣候變遷影響下,天災將會日益頻繁且更強,如果沒有及早做適當準備,未來很可能陷入貧困循環,難以翻身。
二、過度仰賴進口能源,危及國家安全2010 年進口能源依存度99.3%,舉世少有。但總能源消耗依舊持續快速增加,2008 年為全球近兩百國中名列第21 名。近十多年,新興國家興起助長對能源的需求,產油國政局動盪,傳統能源產量近巔峰等因素,顯示廉價能源時代已然過去。台灣在近3 年分別用相當1 成以上GDP 購買能源,如果台灣仍依循舊模式發展,能源需求必定持續增加, 面對國際能源價格的持續上漲,台灣有能力負擔?三、能源密集產業過多,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台灣能源消耗持續增加,最重要因素乃過高比例的能源密集產業。下表列出近十多年統計資料,一方面顯示這些高耗能產業消耗全台灣能源比例不斷上升,2010年接近4 成;能源密集度不斷上升顯示這些工業的能源使用效率越來越差,而產品對GDP 貢獻僅4%上下。
減少高耗能產業比率, 同時減少環境污染。過去台灣嚴重污染事件、重大抗爭事件多與高耗能產業密不可分;70 年代末期興建的一、二、三與四輕,嚴重污染周遭地區:下黑雨,點蚊香或煙引發油氣爆炸,地下水點火可燃等。1987 年中油宣布於後勁設五輕廠,引發民眾為期近3 年多的圍場抗爭;直到1990 年底政府承諾五輕於25 年後遷廠,五輕才得以動工。六輕計畫也歷經波折,廠址由早先的宜蘭利澤與桃園觀音,因地方反對聲浪高而放棄。最後在政府多項優惠措施獎勵下,六輕才於1992 年設廠雲林麥寮。開始不久就發生鄰近學童不時須戴口罩上課;慢慢地,周圍民眾罹患癌症率開始增加,接著工安事件不斷,最近1 年就發生7 次大火!
四、節能減碳流於形式,或甚至背道而馳因為過度仰賴化石能源,台灣的CO2 排放量迅速增加:1990 年至2008 年,每人每年排放量從5.64 公噸CO2增加至13.8 公噸;2008 年,在京都議定書中被規範必須減量的38 國中,僅盧森堡,澳洲,美國,加拿大,愛沙尼亞,哈薩克較台灣高。雖然台灣早已宣示CO2 排放目標為2025 年回到2000 年排放量,但僅有目標,而其他相關的配套、措施儘付闕如;因此能否達成目標,令人質疑。
去年8 月行政院通過能源政策綱領,內容僅限於發電,不僅預測電力需求將大幅增加,還對再生能源、天然氣與汽電共生設限,只寄望於擴大燃煤發電與核能發電。最近十多年,台電公司持續增建或更換巨大燃煤機組,過多的發電設備造就近3 成的備載容量(閒置發電機組比率),且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也預告台灣未來將更依賴最骯髒的煤,排放更多CO2。
五、企盼以核能因應,猶如飲鴆止渴。原本部分國家希望以核電作為因應氣候變遷的方案之一,台灣政府亦如此。日本福島核災後紛紛改弦易轍,德國迅速恢復早先的廢核政策,義大利民眾也以公民投票反對興建核能電廠;台灣與日本同處於天災地震頻仍地區,日本現況值得引以為鑑。台灣原能會與台電公司不斷提供言詞的保證,依舊難以取信於民。暫時擱置核廢料至今無妥善處理的事實,台灣地狹人稠,現有核電機組老舊,部分與福島發生核災機組相同類型,萬一核災發生, 可能就此亡國!
下表是台灣近幾年各類型發電所占比率,及發電裝置備載率。可以很清楚看出近幾年核能發電占總發電量不及兩成,而備載甚至接近3 成。即便現有3 座核電廠停機進行徹底安全檢查,或甚至立刻停止使用,3、5 年間台灣都不可能發生缺電問題。
《《未來能源政策 盼參選人著墨》》
總統選舉兩黨候選人能源政策最大差別在核能政策-民進黨認為核四廠設計、興建諸多缺失,不應運轉;現有的3 座核電廠屆滿40 年不予延役,2025 年進入非核國家。國民黨對上述問題一直以保證安全,才能運轉為說辭,卻沒有說明這4 座核電廠是否百分之百安全?或許希望看民意走向,預留改變空間的做法。
由前表可知,核電僅是許多發電形式的一種,而電僅是不同能源供應的一部分,能源政策也不僅是供應端問題,工業、住商、交通與農業各消耗多少?如果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該從哪個部門著手最快?要引導民眾多使用大眾運輸系統,不是只提高油價以價制量,政府必須先提供便捷合適的設施讓民眾有選擇;要降低住、商的能源消耗,就必須修改建築規範,公開常用家電耗能資訊等,讓消費者可以選擇、配合。截至目前為止,參選人都沒有觸碰前述所列問題的相關方向或政策;還有幾個月時間, 讓我們企盼能看到更多對未來台灣能源政策的著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