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傳統做法
灌腸
◎傳統的做法
產婦在剖腹手術前,以鹽水灌腸,使大便先排出,避免手術後因禁食和臥床,不方便下床和解便,而產生腹脹。但灌腸後患者會很不舒服,有時會有腹痛、肛門疼痛、解便次數增多的情況;尤其孕婦腹部很大,頻頻上洗手間不僅徒增困擾,也加重了護理人員的工作。例如同時有多位產婦進行灌腸,加上護士本身的常規工作,就會讓護士疲於奔命,降低服務品質,且可能浪費醫療資源。
◎事實上
許多因為急診而剖腹產的婦女,沒有灌腸並不會有延遲排氣或增加腹部不適的症狀,所以可以省略灌腸的處理;若有必要,可考慮在手術前服用少量瀉劑即可。
剃毛
◎傳統的做法
過去手術前會將產婦的恥毛剃光,以方便手術的進行,但如果剃毛不慎造成小傷口,反而增加感染的機率。而且,恥毛生長需要一段時間,對婦女心理層面上有不小的影響。
◎事實上
多數縱切或橫切的傷口,恥毛是不需要剔除的,只有少部分橫切傷口的產婦,需在手術前剃掉小部分的恥毛,所以剖腹前不剃毛,對孕婦心理較佳,也減少醫護人員的負擔。
禁食
◎傳統的做法
外科和婦產科醫師對曾接受腹部手術之患者都是先開立禁食的醫囑,直到沒有腸塞酸痛(簡稱腸塞,不論起因於何種機轉,只要腸道內推進能力的功能不良時,都稱為腸塞)為止,並以放屁為腸塞解除的臨床象徵。
長久以來,大家都相信腹腔手術時,因麻醉和翻動腸子,會在手術後產生腸塞。其嚴重度和處理腸子的嚴重程度、分離沾黏程度、手術時間長短、手術前後使用成癮性止痛藥多寡、以及手術中腸子被擠壓的程度成正比。但是,這種百年來奉為圭臬的定律缺乏科學證據,值得懷疑,最近研究報告更支持術後應及早進食的觀念。
◎新式麻醉藥已大幅減少副作用
手術後要等排氣後才開始進食,主要理由是可能引起腹脹、嘔吐、間接使傷口裂傷、甚至產生吸入性肺炎和縫合臟器的併發症。追溯過去100多年來,因使用古老的麻醉藥(如乙醚和氯仿),引起較多脹氣、嘔吐;但在使用新的麻醉藥後,術後的脹氣和嘔吐已大為減少,不再妨礙進食。而且早進食,不但可減少消耗儲存的蛋白質、加強傷口癒合,並可促進排氣、改善心理,以及縮短住院時間、減少醫療費用。
◎破除舊觀念,術後可早進食
基礎胃腸生理科學是支持手術後早進食的,在術後不活動期間,胃約分泌500~1000ml的液體,同時胰臟亦有500~1000ml的分泌,表示空腹時小腸仍有能力處理1~2公升液體的能力。根據研究,小腸在術後6小時便會恢復功能,胃在手術後24~72小時恢復功能,至於大腸則需40~48小時才會恢復功能。研究報告除了後腹膜的手術外,手術時間的長短、腸子的長時間操作、術後麻醉藥的劑量,不會引起腸塞,而動物實驗更證明,麻醉藥物和手術後嗎啡的使用,也不會增加腸塞時間。
在國內有研究顯示,早進食和傳統晚進食的剖腹產婦女各80名,前者在手術後2小時左右開始喝水,如沒有腹脹,便儘快改為無乳糖、高蛋白、低渣流質食物,如適應良好便隨時改成普通食物。結果早進食組其腸蠕動、靜脈注射時間、止痛藥使用量,皆比傳統晚進食組為佳,噁心和嘔吐比率則相近,早期進食組沒有增加任何不良反應。其結論是應破除術後病人必須等到恢復正常腸功能後才可以進食的觀念。
筆者在照顧婦產科手術患者30年來,均採用早進食方式,效果十分良好,甚少有嘔吐和腸塞酸痛的情形,也深獲患者好感。早進食有助術後患者心理的恢復,減少預防壓力性潰瘍藥物的使用。同時靜脈注射及住院時間,因早進食而縮短,可減少住院費用。
最近亦有研究認為,剖腹產後的婦女嚼食口香糖,可刺激唾液分泌,幫助腸子蠕動,達到提早排氣的目的,不失為一種簡單而有效方法。
置放導尿管
◎傳統的做法
在常規下,剖腹手術前都會先放置導尿管排空膀胱,然後再進行手術,並在術後12~24小時將導尿管拔除,其理由包括:預防手術中膀胱的受傷、減少手術的困難、預防手術後的排尿困難及尿滯留等。但是,放置導尿管會讓婦女感到不適,增加泌尿道感染、尿道擴大、受傷、甚至尿道狹窄,延遲下床時間,增加費用,和對心理亦不利。
◎不置放導尿管的優點與考量
最近有些研究顯示,以術前30分鐘先自解小便來代替放置導尿管,統計手術是否較困難、膀胱是否較易受傷、以及術後小便感染和尿液滯留等情形。數據發現,尿道感染率在不置放導尿管組為0.5%,在放導尿管組為6%,顯示不置放導尿管者的尿道感染率較低。
其他方面,剖腹產後的小便滯留,是婦產科醫師及護理人員不願意看到的事,因此,為了醫療上的方便,便全部放入導尿管,成為剖腹產的常規。但研究證明,不放導尿管不會影響手術過程,術後小便滯留少發生,沒有尿道感染,術後數小時便可走路活動。但小便在給大量點滴後,可在10分鐘內充滿膀胱,手術中導尿很麻煩,手術準備時間可能延長,自解小便有摔倒的意外,病人不願起床等等問題亦應考慮。
◎置放導尿管應彈性
目前施行剖腹產,均常規放置導尿管1~2天後再拔掉,此種處理方法完全是為了方便醫護人員,對患者而言,可能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若以病人為中心導向,以實證醫學的結論為原則,則剖腹產後不放置導尿管,既可以減少尿道感染,亦可減少首次小便的不適及提早下床走動的時間,改善心理上負擔,好處比較多。
所以我們建議,在白天醫護人員足夠時,剖腹產後不必放留置導尿管,但必須密切注意患者應該小便的時間,避免膀胱過度膨脹。用導尿管者,如手術後感到不舒服,應立即拔除導尿管。對晚上剖腹產者,因人力不足而留置導尿管,在隔天上班時間亦應儘早拔除。避免不必要的醫療操作,醫療才能進步!
結語
初為人母是一件喜悅且辛苦的事!能讓母子均安是婦產科醫師的職責,而醫師的用心,會讓產婦倍感貼心。以往剖腹產過程,表面看來理所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如果能審慎思考,為什麼要這麼做?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把事情做到最好,提升醫療服務品質,以病人為中心的治療,是醫學進步的原動力,醫病雙方會更加和諧。
李耀泰
學歷
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畢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醫學中心進修
經歷
花蓮慈濟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湖口仁慈醫院婦產科主任
中山醫院婦產科副主任
現任
台南郭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