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青少年的異性交往,不管是以前或是現在,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議題。我們常說「少女情懷總是詩、少男情懷總是火」,在這如詩如畫如火的年紀裡,生理上又遭逢第二性徵的出現、發育,促使青少年對於異性,難免充滿了好奇、期待和幻想。
從「張老師」1980專線的來電分析,我們也可以發現,今年1至8月的總服務對象中,學生占總數的第二位,尤其十二至二十四歲的學生族群裡面,男生占43.2%,女生是56.8%;而在感情問題的求助上,分手困擾占27%,高居第一位。可見對青少年來說,異性交往是這年紀最在乎的事。
保守的年代,異性交往紛擾不斷。
大家都知道,三個男孩在一起,話題就離不開女生,以最近很熱門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相信許多人看了以後應該心有戚戚焉,像是有些男孩在追求女孩時,常常因為道義的包袱,大家會先商議好由誰先追,其他的人就只能把對女孩的情感暫時壓抑下來。還有,以前的學校多採男女分班制,造成對異性有很多的憧憬,只能偷偷傳遞情書……。
的確,在過去保守的社會,礙於升學壓力,很多家長因擔心影響子女功課,是完全禁止孩子異性交往。我記得,曾經有某省中和女中的學生安排班級聯誼,被家長發現後告到學校,於是校長要求導師及教官嚴格規範聯誼當天學生不准外出,否則記過處分。結果隔天,原班人馬照樣舉辦被延誤的聯誼活動。由此可見,兩性的交往並不是一味禁止就可以徹底解決的。
以前我們也常聽到,有些高中或高職的學生情侶誤踩地雷,發生了性行為。這時,學校方面往往會要求男女一方轉校,或是辦理休學,以為可以就此把問題(新聞)冷卻掉;有些家長在盛怒下會互告對方、打起官司;萬一孩子有明顯年齡差異(成年與未成年),還可能觸及刑責,或是影響當事人未來兩性交往的態度,甚至婚姻的幸福;這些做法,都不是很好的處理方式。
兩性互動,是社會化、人格成長的必經過程。
從心理學來看,男女之間,有四類交往模式:一是同性群友,就是感情還不錯的同性死黨;二是同性密友,同性好友裡面,有更可以交心的知己。三是異性群友,不同性別一群好朋友,大家一起出遊、往來。四是異性密友,也就是所謂的男女朋友。
至於兩性的交往,則有四種層次:一是社交層次,單純的認識和互動;二是理性層次,彼此相互欣賞、惺惺相惜;三是情感層次,分享對方的生命經驗、想法和感受,帶有情感的互動;四是性的層次,兩情相悅,並且產生性的親密關係。而這時就需要正確的性知識,以防止傷害發生(例如未婚懷孕)。令人遺憾的是,據統計,臺灣高中生中約20~30%有性經驗,卻鮮少使用正確的避孕方法。
相較於美國,我們無法像有些母親在兒女約會前若是危險期,會要求女孩服用避孕藥;不過,從開放的角度去省思,兩性的互動和交往,其實是社會化、人格成長的必經過程;所以,性教育其實也是人格教育,能讓人從中學會瞭解自己、瞭解異性,同時學會尊重,以及如何與異性適切地交往;而這一切,也都是人際關係發展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此外,家人間的互動,也影響著青少年對性的態度,像是父母關係良好的家庭,子女對於異性交往的觀念和態度,通常也就比較健康。
以往,人們總說「男追女隔層山,女追男隔層紗」,其實並不盡然,如果缺乏正確、適當的溝通,兩性之間就只會是山。因此,兩性正式交往前,必須先做好一些準備:
1.確定關係:友情和愛情是不一樣、愛和喜歡是不同的。到底自己對對方的真正感覺是什麼?想要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2.釐清心態:和對方的往來,是好玩、遊戲人間?還是有心認真交往?
3.培養責任感:學習關懷、尊重對方,對性有正確的認知。
心態準備好之後,接著,還要學習適當的相處方式:
1.先學習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再學習成為一個受歡迎的男人或女人。換句話說,學習維持個人魅力,包括整齊的儀表、良好的風度、杜絕不良習慣等,以讓異性能夠喜歡、樂於交往。
2.培養共同的嗜好,生活中能有共同的喜愛或話題。
3.適當地關心和支持。
4.尊重對方的人際關係,不管是婚前或婚後,都能保有各自的人際空間。
與其擔心,不如傾聽、陪伴、討論。
許多家長一聽到孩子跟異性交往時,第一個反應都是「完蛋了,一定會影響功課!」
奉勸父母要放寬心去面對這個問題,尤其和孩子溝通時,能夠多用開導取代禁止,以接納代替責罵;好好地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和心聲,從中瞭解孩子的感受或者壓力。
另外,很多家長也擔憂孩子從來沒有交往過異性,對這方面的經驗不夠或是瞭解不多,萬一投入太快,會不會因此受騙或受傷。與其擔憂,不如平常多拓展孩子的團體社交圈,如學校社團、教會團契或是救國團的休閒活動,讓他們自然地多接觸不同的異性,從中瞭解自己真正喜愛的類型。甚至也可以和孩子共同討論出彼此可接受的異性交往的規範,像是幾歲才交往、時間的安排、課業的維持等等。不可否認,異性也可能產生正面的助力,像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電影中,男主角因為女主角的鞭策,功課因此突飛猛進,但也可能因戀情的衝突、分手而影響功課;但長遠來看,仍是一生中必須學習的功課。
男女的交往,難免會有不愉快,這時,父母如果無法抱持信任、尊重的態度,就可能和孩子產生大小磨擦,甚至發生令人後悔的事。唯有積極地傾聽、陪伴、討論,才可以協助孩子在異性的交往之路,逐漸成熟、成長。
如果家長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幫孩子,建議可以借助「張老師」1980專線,提供安定、正向的力量,引導孩子把問題說出來,幫助親子度過混亂或是低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