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提要
■許多城市正努力因應氣候變遷,因為它們正遭受洪水、海平面上升及熱浪的衝擊。這些都市以創新的方法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節約用水、保護運輸系統及幫助市民免於熱浪侵襲。
■城市的領導者應分享最佳做法,以追求最大進步並降低成本。
多年來,科學家大聲呼籲各國領袖要著手因應氣候變遷,並認為預防工作必須協同各國一起行動才有效。但過去15年來的國際氣候談判結果證明,大多數國家仍不願意採取有意義的行動,更談不上處理一些問題,例如如何幫助開發中國家免於極端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少市政官員對於持續未解的外交僵局感到沮喪,決定自行掌控局面,採用已知的解決方案,或發明新方法來限制溫室氣體排放,並準備對抗全球持續暖化造成的影響。
市長及市政官員逐漸掌握了主導權,因為他們更能強烈感受到天氣模式的變化將如何影響城市的政治與經濟前景。一如德國波昂前市長狄克曼(B酺bel Dieckmann)於2007年所說:「城市已經出現洪水、缺水、熱浪、海岸侵蝕,以及與臭氧有關的死亡案例。」根據2009年的一份報告,從1990年代中期以來,大西洋上強烈颶風的數量持續增加,美國西部野火的規模也越來越大,隨著氣溫繼續上升,這種極端事件會越來越常發生,而且越來越嚴重。世界上大部份的大城市最初都依著河流或海岸線建造,因此更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及暴雨帶來的洪水影響。
2005年,卡崔娜颶風襲擊美國紐奧良造成的破壞,敲醒了許多市政官員。他們看到老舊而不足的基礎設施是如何不堪使用,加上不良的都市規劃,大幅增加死亡人數,應驗了由來已久的災難預言。有兩個因應氣候變遷的城市首長聯盟是在卡崔娜颶風登陸後的幾個月內成立,「C40城市氣候變遷領導小組」2005年10月於英國倫敦成立,同年12月,「世界氣候變遷市長委員會」(WMCCC)成立於日本京都。至2011年6月止,已有190位以上的市長及地方首長,代表世界各地約300萬人民,簽署了一項由WMCCC支持的自願協議,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就某些方面來說,市級單位可能比國家級單位更能對氣候變遷使上力。保守估計,全球城市排放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及氟化氣體等溫室氣體,至少佔全球總排放量的40%。洪維格(Daniel Hoornweg)2011年發表於《環境與都市化》的研究指出,如果把電力、食物及其他需燃燒化石燃料的商品消費考慮進去,城市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實際上可能佔了80%,事實上,如果C40的城市組成一個國家,其人口大約會是2.9億人,成為美國、中國及俄羅斯之後的第四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許多城市已在評估可能面臨的氣候風險,並嘗試解決問題。科學家與工程師則利用現有證據,評估既有的計畫及新措施。這些主事者要學的東西很多,特別是如何整合公、私部門的力量。但顯然這些有能力減少氣候變遷成因的城市,勢必也得應付極端氣候造成的衝擊。
強化因應措施
每個城市中心面臨的氣候問題不同,災害風險也各異,視地理條件(如都市是否位於河口三角洲或沖積平原)、具體配置(市區是集中、高密度或分散)、人為環境(如暴雨期間會造成雨水逕流的鋪面大小及位置)。都市規劃者必須準確知道,哪些街區、哪些設施最容易受到損害。
儘管如此,這些城市正著手處理四個互相關聯的問題:
減少排放量:都市的能源大部份使用在商業及住宅大樓,能源成本上漲加上對氣候變遷的擔憂,迫使許多城市試著提高新建物的能源效率及改造舊有建物,以減少能源消耗。例如,紐約市約有75%的碳排放量來自建築物使用的能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紐約市長彭博展開一項計畫,著手估算最大建築物的能源使用,並下令改進能源效率成本效益。為了減少碳排放、用水及熱積聚,可採用更多再生能源;美國加州奧克蘭市現已能藉由風能、太陽能及地熱發電供應17%的用電需求。在開發中國家的城市,無法取得可靠的能源是更大的問題。通常他們改良能源系統是為了自身發展而非對抗氣候變遷,但如果能倡導再生能源,將可畢其功於一役。
有些都市的減碳成效特別好。洪維格的研究發現,美國丹佛市的人均年排放量為21.5公噸當量的二氧化碳氣體,紐約市居民則為10.5公噸。紐約市人口密度較高、冬季氣候較溫和,而且較少開車,因此居民排放的溫室氣體不到全美人均年排放量的1/3。但紐約人不要因此自滿,他們應該看看荷蘭阿姆斯特丹市民,他們的人均年排放量只有6.7公噸,其他歐洲城市則更低。阿姆斯特丹打算在2025年之前,將碳足跡減少到1990年的40%,計畫的執行內容包括利用廢棄物及污水來產生熱能及發電,在港口設置更多風力渦輪發電機並將舊機型升級。
保護水資源:許多氣候變遷模型預測,在北美洲西南部、歐洲南部、中東及非洲南部,可用淡水將持續減少。美國德州奧斯丁市從1983年開始推動節水計畫,率先嘗試大規模使用節水馬桶,補助居民使用能適應當地乾旱的原生植物取代草皮,並實施累進費率,住戶用水越多,水費就越貴,並以「中水」(淨化處理後可排入河流,但還不到飲用水的標準)做為公園綠化用水,而不用乾淨的水。2002年以來,澳洲墨爾本為了因應降雨量持續下降,制定了嚴格的限水措施,但衛生官員預測,水流量銳減加上氣溫上升,將使廢水溫度更高、濃度更濃,增加了下水道管道腐蝕的風險;為了因應這種情況,他們將不得不改變檢測及維修計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