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Doris Arrington傳過來一本書,封面是一座陡斜的山、掀開的大地……,還有什麼圖案呢?此刻的我,無論怎麼回想都記不得,但我卻清楚記得這個畫是一位烏克蘭的小女孩畫的,以及有關女孩的片段故事……。
那一年,聖母大學藝術治療心理系所的創始人Dr.Arrington,到烏克蘭帶領一個藝術治療工作坊,志工在街頭發現這個小女孩,從四歲開始她就跟著志工們一起生活、一起睡覺,但志工很害怕女孩的「咬人」的習慣,後來小女孩才告訴Arrington,在街頭她看見的狗狗,都是這樣表達愛的啊,「咬人」是女孩愛的象徵!
那一次,Arrington將藝術治療帶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讓孩子們畫壁畫,畫下他們的小手,並且塗上顏色,孩子們看起來很雀躍。「你們是如何表達開心的情緒呢?」孩子愣了,因為他們最清楚的情緒是憤怒,憤怒時他們會汪汪叫;那麼「開心」呢?孩子們似乎不太熟悉這樣的情緒經驗,更難用適當的「語彙」來表達。
「我們是與故事在工作。」Arrington說,「畫畫是為了引發孩子的對話,如何說故事,意味著我們是如何理解事件;我們要幫助孩子不是只說一個受害的故事,而是透過藝術媒材幫助他們建構新的故事。」
故事的重構歷程,也反應在大腦裡,Arrington她也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解讀藝術治療在大腦的運作途徑,藝術活動接通我們的右腦,如嬰兒是透過摸、吸吮等感官知覺與外界互動,將記憶烙印在大腦,形成潛在記憶,但我們又必須在安全的環境下,才可能喚起無意識的記憶整合大腦的神經元。因此會談後,她會教個案做簡單的左右腦的整合運動,例如「蝴蝶擁抱」,亦即雙手懷抱交叉,交替拍打。
至於Arrington究竟如何幫助孩子重新建構故事,她又有哪些實務的運用祕訣呢?很可惜,必須等隔天的工作坊我們才能深刻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