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三年來,不論大人或小孩,只要感冒伴隨著拉肚子或嘔吐症狀時,有些醫生就會告訴你是「腸胃型感冒」,進入秋冬時節後更是常見。但什麼是「腸胃型感冒」?有的醫生說是腸胃炎,也有醫生認為應該是感冒,讓民眾也被搞糊塗了。
腸胃型感冒可能是病毒性腸胃炎或感冒
其實醫學定義上,只有「感冒」與「腸胃炎」兩種用法。「感冒」(common cold)指的是病毒侵犯上呼吸道而引起鼻炎(包括打噴嚏、流鼻水、鼻塞)與咽部不適(乾、癢、異物感)等症狀。「病毒性腸胃炎」(Gastroenteritis)指的是病毒侵犯腸胃道黏膜,造成嘔吐、腹痛、與腹瀉。至於「腸胃型感冒」,則是醫生向病人解釋病情時創造的一種說法,每個醫生使用的時機都不一樣。
不少醫師將它用在病毒感染引起的腸胃炎,因為跟感冒一樣是病毒感染引起, 所以稱為「腸胃型感冒」。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包括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與腺病毒40型、41型等,好發於秋冬,但台灣因為四季不明顯,因此各個季節皆可能流行。
患者除了腹痛、嘔吐與腹瀉外,也會發燒、疲倦、肌肉痠痛,而且若是腺病毒或輪狀病毒,也可能會同時侵犯呼吸道,引起患者輕微流鼻水或喉嚨痛。
國泰醫院小兒科醫師李敏雄認為,使用「腸胃型感冒」的說法,是為了和細菌性腸胃炎區分,因為在多數人的觀念中,腸胃炎是吃了不潔的食物或暴飲暴食導致。
用「感冒」來解釋,民眾就能比較了解這是一種病毒感染,而且是經由傳染而得到的。並且,民眾也常認為發燒、疲倦就是感冒,因此用「腸胃型感冒」來解釋病毒性腸胃炎的症狀時,民眾也比較可以聽得懂。
另一種狀況是得了感冒或流感,有時也會腸胃不適或輕微腹瀉,有些醫生也會向病人說是「腸胃型感冒」。
去年冬天林小姐被同事傳染流感,不僅發燒、流鼻水、全身痠痛,也拉了兩三次肚子。就診時,醫生就告訴她最近感冒的人常常是「腸胃型感冒」。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邱郁淳說,一種病毒感染引起不同部位的症狀是很常見的事,「腸胃型感冒」是用來解釋同時表現在呼吸道及腸胃道症狀的病毒感染。
邱郁淳說,民眾常覺得發燒、喉嚨痛、流鼻水等於感冒,上吐下瀉等於腸胃炎,當這幾種症狀同時出現,就會不解為何自己一次得了兩種病。所以,雖然醫生在診斷上會寫「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合併腸胃炎」,但「用『有腸胃道表現』的『感冒』來比喻,就比較能讓病患理解,」邱郁淳說。
不過也有醫生認為,「腸胃型感冒」的用法並不恰當。長庚兒童醫學中心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指出,「感冒」是病毒侵犯上呼吸道,「病毒性腸胃炎」則是病毒侵犯腸胃道,兩者各有明確定義,是不同的疾病,不適合混為一談。
雖然,病毒性腸胃炎的患者也可能會發燒或剛好有上呼吸道的不適,感冒的人也有可能會拉肚子,但醫生仍應該仔細判別,依照患者較明顯的症狀做診斷。
葉國偉說,兩者如果沒有仔細區分,不會影響醫生的處方與病人後續的照顧,但是因為這個名詞容易造成混淆,每個醫生對它的定義也不同,容易讓民眾最後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得了什麼病。如果民眾因為錯誤認知而有疑惑,醫生更應該藉此機會教育,向病人解釋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