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準確地料到,馬英九總統會在這次大選中談及兩岸和平協議,因為當此敏感的選舉時刻,政治人物對敏感的政治議題多半能模糊就模糊、能規避就規避;何況是涉及到敏感中的敏感的兩岸政治談判。
不過馬英九倒確實表現了一回膽識,一方面對上次選舉中的白皮書所言要有交代,一方面對未來十年極可能需予面對的問題要負起責任,因此他跳脫了內部的反對意見,堅持碰觸與拋出,慨然訴諸選民。
可以預見,綠營對他的責難將如排山倒海而來。
然而究其實際,馬英九非但沒有設定時間表,也強調「不會為簽而簽」,還加上三個須符合的前提條件:「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國會監督」,同時所謂的「推動」將祇是:「審慎斟酌是不是洽簽兩岸和平協議」。凡此種種皆與簽定ECFA不可同日而語。
換句話說,馬英九對兩岸和平協議所為的不過是個極其低度的表達,最多說明他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以及在身為總統或任何要做總統的人的高度上,對此應予正視而須做好各種準備。這樣的表達可謂力求周妥,距離和平協議的洽簽還不知遠在何方,實無須痛加撻伐。
過去幾年,兩岸在「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共識下,的確開展了和平交往,消解了不少障礙;不管認定為成就與否,都不能否認,如今橫梗於兩岸之前的就是先易後難的「難」以及先經後政的「政」的部分。說白了,就是兩岸應否與如何進行政治對話。
政治對話其實對雙方都有難處。我方固然怕對方來統,對方也未嘗不怕我方動輒談中華民國主體的事實存在,與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等台灣核心價值在大陸的如何負載。
因此即便兩岸今天就開始談,還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談出個結果;就算談出個結果,台灣恐也不至於一定輸個精光。
那麼,我們又何須為馬英九拋出的議題嚇得半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