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順的時候來跑步,跑完很累,就什麼都不會去想,之後煩惱都會忘記。」參與樂動小將養成計畫一年半的信義國中刁克源同學說。同樣參與此活動的林家君同學也說「我之前跟媽媽吵架,就約她出來跑步,把不愉快的事情講出來,就會心情比較好,也比較開心」而高浚晏同學更自信地說,「只要一個MOVE,整個考試都可以被我HOLD住」,運動真有這麼神奇嗎?到底運動補腦又紓壓的祕密為何?
根據董氏基金會台灣五都國、高中職學生運動狀況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結果發現,台灣五都(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國、高中職學生有近九成認為運動重要,但平常有運動習慣以及喜歡(含非常喜歡)運動的各只占六成。而受訪者認為運動為其帶來的好處前三名分別是「維持身材」,其次是「促進心理健康」, 第三是「減重」。
圖/大家健康雜誌提供
這項調查是董氏基金會於2011年5至6月針對台灣五都的國、高中職生進行運動狀況、壓力源與憂鬱情緒調查的第二部分分析結果:共發出5,500份問卷,回收5,159份問卷,有效問卷為5,056份。受訪者中,男生占47.6%,女生占52.4%。統計結果發現:
近九成的國、高中學生
認為運動重要
受訪的五都國、高中生當中有80.1%認為自己需要(含非常需要)運動,88.5%認為運動重要(含非常重要),但平常有運動習慣以及喜歡(含非常喜歡)運動的各只有63.3%、63.2%。
進一步分析五都受訪者的運動習慣,台北市的同學明顯較台南市的同學覺得自己需要運動,和其他縣市則無差異;台北市的同學明顯較高雄市的同學喜歡運動,和其他縣市則較無明顯差異。
若以性別來看,女性比男性覺得自己需要運動,但在其他包括覺得運動重要否、是否喜歡運動、是否曾因心情不佳而運動、運動時間充足否、運動量足夠否等項目上,男性均高於女性。
維持身材、有同學相伴
是運動主因
在這次調查中發現,五都學生每周運動次數為3次以上,每次運動時間則以31~60分鐘為最多。平日最常運動的時間仍以在校期間(上午7點~下午5點)最多,假日則以下午最多。不分平日、假日,最常運動的地方以學校最多。
至於五都學生想運動的主因前三名為「維持身材」,其次是「有同學朋友一起活動」、第三是「保持身體健康」。受訪者覺得運動對自己帶來最大的好處,前五名分別是「維持身材」、「促進心理健康」、「減重」、「有成就感」、「人際關係變好」。
圖/大家健康雜誌提供
同學們不想運動的主因前三名則為「找不出時間運動」,其次是「沒人陪我一起運動」;第三是「運動很累」。但值得注意的是,高達92.7%的受訪學生表示,若有人邀請,自己較願意運動。
越喜歡運動,情緒越好
在上個月董氏基金會發表的「台灣五都國、高中職學生運動狀況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中發現,「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者占18.1%。有17.3%的受訪學生總是、經常因情緒不佳而運動;而在這群學生中,有84.2%認為運動過後心情會變好。深入探討後,我們也發現若從憂鬱量表的得分來看,憂鬱分數越高(憂鬱情緒越明顯)者,有幾項特點,包含:1.越覺得自己需要運動、2.越不喜歡運動3.運動時間與運動量均較不足、4.越不常和同學、朋友一起運動。
培養快樂運動的習慣
運動可幫助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例如血清素、腦內啡、正腎上腺素。不但可讓人的情緒穩定,紓解緊張或憂鬱的情緒,還能提高注意力、記憶力及反應能力。而且,運動是最不受外在條件限制的紓壓方式。在國外,除了藥物和心理治療外,運動甚至被列為整合治療計畫中的一項處方。
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同學們的想法(覺得運動重要)與實際執行(有運動習慣)的程度還是有落差,但也發現有九成以上的同學,如果有人邀請,會願意一起運動,因此要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家長可以帶領孩子一起跑步、打球、游泳等。而學校方面,可以多舉辦體育性活動,如大隊接力、籃球競賽、排球比賽等,鼓勵班級參與競賽,藉此讓同學們共同建立運動習慣,透過彼此互相激勵與關心,對於培養運動習慣,促進身心健康,都會有更好的效果。
董氏基金會自2009年底開始,以運動紓壓為宣導主題出發,除了邀請國內各界共100位名人進行運動紓壓影音短片的分享外,也針對高中、職學生推動「樂動少年養成計畫」,第一階段有20所高中、職,近6萬人次師生參與;針對國中、小學童亦推動「樂動小將養成計畫」,至第四階段已有全台27所國中、小參與,其中信義國中更已連續進行一年半,累積近十萬人次師生參與。透過活動的持續推展,希望同學間發揮同儕激勵的效果,讓一些還沒有運動習慣的年輕朋友們開始運動,遭遇生活壓力和情緒困擾時,能夠用運動紓解壓力、改善情緒,促進身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