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 我們都回不去了
以〈第九味〉一篇散文,展現濃厚的文學底蘊,書寫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飲食文學,並屢獲文學獎殊榮,如今成為大學國文系老師的徐國能,隨著孩子小鷗的(女兒小名)誕生,從為孩子說故事到寫作兒童文學,你也許會說:「這不恰好結合專業與生活?」
不過,和徐老師漫談童書的創作過程後,不免讓我想到了畢卡索的經典語錄:「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學習跟小孩一樣作畫。」也讓我回溯記憶中曾聽到的:「要如何了解孩子的世界?便是蹲下來跟孩子用一樣高度看出去」,但後來我卻發現即便蹲下來與孩子齊高,看到的視野相同,但大人與孩子所領略的心境感受絕非如出一轍,如同徐國能老師所說:「我們都回不去了」,想來一是心境,二是我們都湮沒在社會化的塵世中,沾染與塞滿了過多的人情和世俗。
但如何了解孩子與認識孩子,也是許多大人或是學者專家,窮極探討的熱門議題,於是坊間的教養書籍、教養觀點紛紛冒頭探出,舉凡生活禮儀、道德培養,再細分美感、創造、思考、自然力等等,教會父母拿捏好教養的準則與態度。我想,童書創作恰好相反,必須要投入到孩子的小宇宙中一起學習,心思與筆調究竟要如何做好轉換,非屬易事。
自發性的善良,是大人漸漸忘卻的純潔。
將育兒經驗融入兒童文學
對此,與徐國能老師聊到童書的創作過程,心境與筆觸如何做好轉換?老師笑說道:「創作兒童文學、童話或是幼兒文學,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因為大人已經脫離太久,幾乎忘光兒時的感覺。」要如何從一個長大的成人再回到小時候,回憶過去的心理樣態,需要經歷許多的嘗試與摸索,「有時候自己認為寫的有趣或是不錯的文章,孩子未必感興趣;但有些東西我們看來沒什麼,極度平淡,孩子卻可能一再地覺得有趣味。可見我們不能用大人的觀點去理解孩子的世界。」徐國能老師說道。
於是老師認為,貼近孩子身旁去聽聽他說了些什麼,試著融入孩子們的生活。雖然孩子所擁有的語言、字彙與詞彙有限,不過他們可是有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關心的事物與特有的幽默感。徐國能老師說:「我覺得與孩子互動多了,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小孩有他們獨具的笑點和擔心。我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往往可以真正懂得孩子所關心、感興趣的事情是什麼,應用在創作上則更能貼近小讀者。」
說來簡單,如何在具有國文氣息的文字裡,講求疊韻對仗的優美詩詞中,墜入兒童文學的天地中遨遊,讓文字的頻道能夠自由自在地切換來切換去?但見老師給了我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比起來,在創作童話故事或是童詩的過程中,我較為快樂,與現實的工作繁務相比,這過程非常純潔,是個無憂無慮的世界,也是我心理最放鬆的時候。」
但不可諱言,為孩子寫故事書時,或是進入到兒童文學的創作中,要能夠抓準每個年齡層的孩子們所喜歡的口味,徐國能老師認為,除了對孩子真正的關心,可能還需要一點真實的育兒經驗吧!
孩子用他那直率的眼睛看到並表達他所想要。
畢卡索也畫不出的藝術性
徐國能老師跟我聊到如何向孩子學習,他認為應該先放下大人的身段,從孩子的觀點中出發。大人可以向孩子學習的東西很多,特別是孩子的純潔與天真,以及自發性的善良,常常可以挖出我們忽略或視而不見的事。
例如,聖誕節時跟孩子說:「今天晚上有聖誕老公公會來喔。」孩子除了有禮物可領很開心之外(老師笑說:『人之貪心就是如此』),還會關心聖誕老公公怎麼來?馴鹿要吃什麼食物?要不要準備食物給馴鹿吃?忙得大人必須認真去估狗(google)一下,但那卻是孩子自發性的善良,也是大人漸漸忘卻的純潔。「在孩子的世界中,那種天真和善良常讓我們大人甚覺慚愧,大人或許只想要禮物而已,才不會管聖誕老公公或是馴鹿要吃什麼呢!」徐國能老師笑道。
其次,徐國能老師指出,孩子天生擁有無限的創意可以啟發大人,許多不相關的東西在他們的小世界裡可以彼此連結,搞文學創作的人即使想破頭也找不出的答案,但孩子卻可以自然地說出令人眼睛一亮的想像。老師分享,有一次當他用餐倒下啤酒時,小鷗看到許多白泡沫從杯口汩汩冒出,便說:「哇!下雪了,下雪了,好多的雪……」實際上,小鷗沒有見過雪,但那是孩子專屬的超能力。
這件事情也讓老師試著去思忖:「世界不單單只是一條直線或是一個平面,有許多曲折的地方。」孩子能將不同的畫面交互連結,產生畢卡索也畫不出的藝術性。張愛玲不也說過,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擁有一顆「認真的眼睛」足以看穿大人世界呢。
「還有一點我覺得很特別的就是,孩子看世界的角度與我們不同,孩子勇於表達內心的想法,相對地,我們變得虛偽不堪。」徐國能老師說道。的確,孩子用他那直率的眼睛看到並表達他所想要,以及需要的東西,而大人卻背負太多的壓力與眼光,還有社會網絡的考量,反而讓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沼中,但孩子可不然,他會自在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我們笑說:「孩子不正是最誠實的人嗎?」
儘管徐國能老師一派輕鬆地聊到孩子天生所擁有的純真與善良,但訪問過程中,不免感嘆童年是個我們永遠回不去的時空,「當我們往前跨一步後,就再也倒退回不去,但我們仍是可從孩子身上看到許多自我的不足,或是我們失去的東西,重新再體會一次童年的生長與生命的過程,所以我覺得其實從孩子身上可以學到很多。」
邀請小讀者率先試讀
再與徐國能老師聊到兒童文學的創作,老師分享印象深刻的過程,便是「插畫」,在創作時要同時顧及畫面的搭配,與一般寫作跟著自己理智或是情緒進行的過程大不同,需要掂量日後畫面呈現的設計感。再者,寫作時也不免擔憂孩子是否看得懂?因此會請那個年紀的孩子來試讀一下,並詢問他們能否接受,不斷考慮到小讀者的心情問題,老師笑說:「或許我也變得善於體貼孩子的心情。」總的來說,童書真是一場充滿縝密的創作歷程。
徐國能老師坦言道,完成一篇童書的時間遠比一篇散文創作來得難。老師還跟我們分享,要把文章寫長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將文章簡短又能夠精準到位,讓似懂非懂的孩子能夠在瞬間就明白書中在說什麼,則是一件不容易的功夫,或許這是臺灣兒童文學的作者所一同要努力的目標!
因此,徐國能老師希望日後能往兒童詩的方向摸索,探掘出更有趣的文學形式,老師認為,童詩的教育非常重要,好童話存有詩意,讓孩子在閱讀之外,知道一些很美、深沉且無以名狀的詩意留在心頭,因此希望能用童詩的形式為學齡前的孩子們創作。
然而我也發出疑問,我國自古淵遠流傳的唐詩三百首,難道不等同於童詩嗎?徐國能老師則認為,透過唐詩的閱讀的確對美感產生助益,但對孩子的世界仍是有些許距離。大人寫的對象是要給大人閱讀,而專為小朋友寫的文章,貼近於孩子的心靈與趣味性的事物,才是重要。童詩便是一個值得嘗試的形式,適時連結現代或當代的生活,就像是外國為孩子設計的童詩、童謠,無論是節奏、音樂性或是文字內容,恰如其分貼近小朋友的心靈,但我們在這個部份卻相對較為匱乏。
每一位爸媽都可以是最棒的故事大王。
自己編故事 孩子接受度高
創作兒童文學前,老師其實是先為小鷗唸故事書才開啟這段旅程。我們以為,讀一本故事書就像是照本宣科般,逐一對應繪本或是故事書上的文字唸出來即可,但徐國能老師跟我們分享:「其實我給孩子講故事,不見得全是書上的故事,有時候是我自己憑空編撰。自己編故事,孩子接受度有時反而更高,因為可以和真實的生活發生連結。爸媽只要把今天真實發生的事,改成是家庭發生的事,小朋友就能興味盎然地聽下去,也能從中反省自己的行為。所以,每一位爸媽都可以是最棒的故事大王。」的確,讓生活芝麻小事順利進到故事中,再從父母生動的口氣營造說出,孩子也會充滿熟悉感,將孩子相對應的經驗過程融入在故事中,反而會覺得這樣的故事有意思呢!
徐國能老師跟我們分享,選對故事、說好故事也是一門學問,像是五、六歲的孩子,故事題材的選擇建議不要過於複雜,內容中切勿出現過多的元素,掌握簡單清楚的原則即可。所謂的清楚,就是以一個具體的事件為主,而不是去強調某些抽象的美德或觀念,尤其當孩子的經驗能觸碰到故事的內容時,他的注意力就會被吸引到故事中,幼小的心靈也就能在其中玩得很開心。
徐國能老師表示,在自己帶小孩的過程中,慢慢發現孩子很小時,大人不斷和他說話,他一定能感覺到,也會被聲音所吸引,對小貝比而言,父母的聲音是他們最熟悉也最有安全感的;每天和他們說說話,對小貝比情緒的穩定,可以產生極大的幫助。等到孩子五、六個月之後,如果可以多花時間說故事或唸書給他聽,隨者父母抑揚頓挫的語調,孩子更能感受到世界的豐富,對語言的發展也有正面的影響。
所以父母親說故事給孩子聽,自古以來就是最好的親子互動!老師說道:「聽覺的刺激遠比視覺更好,我比較少給孩子看電視,也不給孩子玩電腦或手機,多是聽聽音樂或是童謠歌曲。現在有時在餐廳或是交通工具上,看見小朋友專注地玩著爸媽手機裡的遊戲,我覺得可以思考是否適當?」
父母給孩子的,應該是一輩子都能隨身攜帶的能力與德性。
讓閱讀成為0壓力
不過最令我好奇的是,在領軍教育界的師大國文系當老師,徐國能應該有許多機會參與教育的第一現場,那麼他究竟如何看待現代孩子的中文能力呢?老師認為,現在的孩子擁有的聯想力、創造力、感受力極度豐富且多元,所以當前的教育應是試著讓語文不再變成學習上的壓力或額外的負擔,這樣才可以慢慢領略文學之趣,以及體察字詞中所蘊藏的美;在0壓力的場域中,才能讓孩子喜歡閱讀,並且享受閱讀所帶來的愉悅。
相對媒體的資訊管道非常多,徐國能老師鼓勵大一點的孩子也可以試著寫下他自己的心情,用文字記錄生活點滴,將看過與感受到的一切書寫下來,也讓文字成為一種溝通的媒介。寫作就是一種分享的過程,可貴之處不在於寫好或寫壞,考試能得幾分,而是一邊寫一邊重省日常點滴,並願意透過文字來分享自我生命裡的喜怒哀樂,和父母師長一起成長。
因此,徐國能老師非常鼓勵孩子們多多閱讀,而大人也要以身做則喔!讓閱讀慢慢取代電視聲光,接受電視電腦動態的資訊很容易,但要能夠接受靜態的文字圖畫,則需要花點時間進入興趣的狀態,這對於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過程。
徐國能老師更說到,自己有了孩子後慢慢反省,我們大人總是儘可能想要給孩子很多東西,例如漂亮的衣服,有趣的玩具,但大人給孩子的外在物質,孩子是否能夠永遠帶在身邊,對他的人生有所幫助呢?因此父母給孩子的,應該是一輩子都能隨身攜帶,必然能派上用場的能力與德性,老師認為現階段能做的,就是去創造一個讓孩子快樂安全的環境,以及在此環境中養成閱讀的能力與興趣,讓他未來可以自己在閱讀中學會他所需要的一切。
起跑點不是決定輸贏的關鍵
現代的父母各個希望孩子多才多藝,紛紛為孩子報名才藝訓練班,或是大腦潛能開發班等等,聊到這個話題,徐國能老師看到周遭家長都這樣衝刺的當下,坦言自己有時候也會非常擔心,擔心孩子是否會輸在起跑點上。
老師認為除了衡量家庭的經濟狀況來決定是否參與,父母親更重要的責任是讓孩子保持恆心與毅力,起跑點不是決定輸贏的關鍵,而人生也不是用來比賽輸贏的。因此老師認為,大人應該給孩子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讓他對閱讀產生興趣,學習找到自我探索的能力,最怕是一切的東西都是大人灌輸給他,當壓力端消失後便不再學習。教育的本質並非那些套裝知識,而是「知」的欲望和「學」的能力。
的確,當個好爸媽的方法非常多元,在繁忙的學術與研究堆疊的案頭上,老師仍偷忙找空陪小鷗玩耍或是說故事,老師笑說:「忙完了一天的工作還要陪孩子做一些大人覺得很枯燥,但孩子卻覺得很有趣的事情。」但老師也認這些辛苦應該是值得的,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超越自己的成就,為對待生活與教養,或許可以更從容,創造無價的可能性!
徐國能
現職: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著作:《字從哪裡來》、《文字魔法師》、《第九味》、《煮字為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