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管理學家以交響樂團的例子,來比喻甚麼是扁平化—幾百名音樂家一起和首席指揮家演奏,至少需要三個管理層級,但在交響樂團內,卻只有一張譜,就能統合大家的工作。扁平化組織的性質也是如此,只需要共同願景的那張譜,每個人都可以是專家,用最快的速度連結彼此,而有高效產出。
「統一指揮」是管理學上的一項重要原則,但是在大型組織及其他型態的組織當中,常為了便於管理,採取像是矩陣式組織、混合型組織、虛擬組織等彈性管理結構,方便管理者管理,這些組織型態和扁平化組織一樣都有矯正top-down組織缺點的功能。但在扁平化組織當中,組織目標更加多元化,是更為開放的系統,因此領導者必須擁有不同的領導技能。
首先,領導者的角色必須更為靈活,不能像以往僅在指揮中心坐鎮。
舉例來說,美國前奇異公司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接掌奇異後,經常四處到基層走動,充滿小公司的精神。如此忙碌,其實都是因為當時的他深信,龐大的奇異公司,應該改造成有「大公司的資源,也有小公司速度」。
改革過程中,他徹底將奇異從8個管理層次,減少到3個管理層次;薪酬體系上,也從29個級別,調整到5個線條級別,大刀闊斧縮減官僚體制,是因為他看到轉型之後,組織可以更接近客戶,決策更精準。
扁平組織領導者和傳統領導者有絕大的不同,尤其是在工作速度、授權範圍及決策的精準度上,都得跟上步調,否則無法在變化快速的扁平化組織中生存。
扁平化組織的由來
在討論扁平化組織領導前,必須先了解甚麼是扁平化組織,以及扁平化管理。
扁平化組織的產生,可以追溯到90年代美國管理學家麥克爾.哈默(Michael Hammer)和詹姆斯.錢皮(James A. Champy)提出的流程管理思想(BPR,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流程再造的主要模式是:以業務作業流程為中心、打破金字塔狀的組織結構、建立「橫寬縱短」的扁平化柔性管理體系。這個流程再造的概念,可以說是扁平化組織的濫觴。
扁平化組織的另一個來源,則是「學習型組織」,這樣的組織從最上面的決策層,一直到最下面的操作層,中間的管理層次很少,而且決策層向下移動,下層單位有很充分的自主權力,並且對產出結果負責,管理者也和員工、市場和客戶更為接近。
全球化,加上網路發達,訊息傳輸速度快速,使得知識大量流動,市場變化非常快速,因此企業必須要做出快速反應,迅速決策以保持企業競爭力。原有的中間管理層,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被淘汰,管理者因而更能直接補捉到市場動態,基層員工也比較容易知道管理決策層的想法。
傳統的金字塔型組織,在溝通成本、協調成本和控制監督成本上花費較大,部門分工無法形成整體最優的效益,也無法對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扁平化組織思維打破了經典管理理論中「管理幅度」(Span Of Control)的理論基礎。
原先管理幅度中所在意的中間管理層,完全變成多餘,企業規模已經不是決定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而是如何增加組織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