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相信,站在眼前的是個五十七歲的女人,而且,還是剛入行的諮商心理師。何淑津在人生的前大半歲月,是壓根沒想過諮商這碼子事的。
論諮商還算資淺,但帶讀書會可是駕輕就熟。訪談當天,和她來到某基金會的閱覽室,她先領著我們經過一整片書櫃,然後,進入一間小教室。這裡是她熟悉不過的小天地,她在此帶領社區讀書會已經十多來年。
「我原本念商專,過的是一般忙碌賺錢的生活。五十歲會考上研究所,到現在領有諮商心理師執照……,這一切,都和參加讀書會有密切關係。」提及自己生涯歷程的轉變與成果,何淑津露出燦爛的笑,看起來又更加年輕。
她的生涯蛻變,要從三十七歲那場病痛說起。
一場過勞,讓她人生起而轉變
三十七歲,是何淑津生涯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她是個標準的工作狂,人生以賺錢為目的,工作之外,也盡力去成為好妻子、好媳婦與好母親。直到某天,身體因過勞罷了工,躺在醫院病床上,她才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出了大岔子。
在醫院躺了數周,何淑津下了決心:「那我來過過不賺錢的日子吧!」她馬上起而行,開刀的傷口都還沒復原,就趕赴志工培訓教室報到。
不賺錢的日子,就這麼開始了,果然與過往的生活有著天壤之別,光在志工培訓的過程中,擺脫了金錢導向的思維方式,懷著不同的心情與人交流,何淑津就已感受到生命、自我有了新的開展。
比方說,某回受訓時,同學間輪流分享「生命中的遺憾」。一位五十來歲的同學提到「沒上大學」是他最大的遺憾時,何淑津這才以更長遠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命,她也意識到自己並不想重蹈同學的覆轍,不希望到了五十歲時懷抱相同的遺憾。這同時點醒了她,自己距離五十歲還有十多年光陰,應該要為自己做些什麼才是。
三十七歲的一場大病,無疑是場身心的折磨;但若宏觀地就整個生命歷程論之,或許,倒像一場幸運。
日後,何淑津考上空中大學,取得空大學位,都是這場病痛給予的省悟與收穫。而她這十多年來生活的重心──讀書會,也同樣因此走入她的生命。
一個問號,讓她投入讀書會
接觸讀書會,同是起於志工培訓課程。當時安排的團體課程中,有的名為「自我成長」,有的定位為「讀書會」。
何淑津原本就是個愛書人,她愛極了書本的唾手可得,愛極了書本內容的無所不包,很喜歡廣泛閱讀,彷彿自己能夠輕鬆地藉由書本,接觸這包羅萬象的世界,以及多樣繽紛的知識與感觸。
然而,令她萬分期待的讀書會初體驗,書本竟是個隱形物。帶領老師雖為讀書會開了三本書,可是直至課程結束,老師上課僅是延續自我成長團體的方式,從未提起書。向老師問起,老師也只輕描淡寫地說:「那些書自己看看就好。」
沒能真實體驗讀書會,何淑津的心裡卻反而留下巨大的問號:「自我成長團體和讀書會之間,到底有什麼關聯?兩者會安排在一起,必有什麼原因吧?」
心底的疑惑意外成了動力,幾年後,何淑津一得知有「讀書會帶領人」的相關課程,就立刻抱著想要一探究竟的心投入參加,於是就此展開她的讀書會生涯。
這一投入,就是十多年。十多年的時間,遠遠超出何淑津最初的想像。最令她感到驚奇的不是自己的堅持,而是她發現需自費參加的讀書會,就這麼一期一期地開,十多年來,不曾有過間斷。
就連愛讀書的何淑津也深受感動與驚訝:何以人們對齊聚在一起討論書中內容,產生這麼大的興趣?「肯定不只是讀書這麼單純!」愈是接觸,何淑津愈是篤定讀書會必在讀書之外,別有奧妙。(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