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24億人口大市場 中國+印度 全球經濟新重心

作者∣林孟儀 攝影∣陳宗怡    

中印取代歐美,變為全球最大經濟成長區塊,已成可預見的未來。

近兩、三年,兩國互動密切頻繁,過去的政經仇恨、邊境過結,似乎也隨著兩國領袖的相視一笑煙消雲散。

細看龍與象,如何化解情緒?如何和解共生?



今年伊始,中印關係就成了全球政治的一大焦點。繼2005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6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印度後;今年1月13到15日,印度總理辛格(Manmohan Singh)應溫家寶邀請,率領了40位政商界人士與50位印度記者,展開他自2004年5月就任以來,首度訪問中國的行程。

辛格短短三天的北京行程,掀起大陸媒體熱烈討論中印關係的過去與未來的風潮。

因為在過去一年,中印關係急遽升溫,2007年,兩國雙邊貿易額以年成長55.5%的速度,?升到386.5億美元,中國將成為印度最大貿易夥伴。兩國也進行了有史以來首次軍事聯合演習,開通了雙方外交部長的熱線,交流日趨機制化,讓人幾乎忘了這兩個毗鄰而居的大國,在1962年曾經為了邊界問題打過仗,交惡已久。

如今,做為全球成長最快、人口最多的兩大經濟體,中國和印度卻化解過去劍拔弩張的氣氛,希望「和解共生」!

世界重心將從歐美,轉向中印



幾年前,以「龍」「像」之爭大做文章的財經暢銷書籍不可勝數;但從前年開始,書封印上斗大的「CHINDIA」當賣點的論述新作,一本接一本上架。拿「CHINDIA」做號召的基金投資組合,也獲得許多投資者的青睞。

「CHINDIA」這個最早由印度商工部次長、也是印度國大黨少壯派領袖的賈蘭.蘭密施(Jairam Ramesh)於2004年提出,以「China」加上「India」組合而成的新字,比高盛創造的「金磚四國BRICs」一字更令人警醒之處,就在於中印兩國龐大的人口經濟影響力,與天然資源消費力。

2005年初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各國與會者便開始熱烈討論起CHINDIA這個新字。

因為當這兩個人口加起來有24億,佔全球人口近四成、對煤炭、鋼鐵等天然資源的消費佔全球一半以上的兩個大國手牽手,將主宰全球經濟的走向,讓人們的目光從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與印度洋,並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穩定的根本。

無論你喜不喜歡,未來就是繫於中國和印度;CHINDIA將是世界的兩大成長引擎,缺一不可,2020年更將是全球最大的經濟成長區塊!



人口相競〉孰優孰劣尚難定論



里昂證券預估,到了2020年,「中印」的國內生產總額(GDP)將達到16兆美元,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

2006年初,美國總統布希在發表國情咨文演說當中就指出,「在多變的全球經濟中,我們看到了新的競爭者:中國以及印度。」

但是,這兩個鄰居,能否從龍象之爭,變成互補合作的中印經濟體,引起諸多論戰。

中國和印度的相似之處首為人口,中國有13億,印度有11億,都是全球少見的龐大單一市場。

印度人口目前較少,卻成長得更快,1995年,中國比印度多出33%人口,2005年時中國只比印度多出20%人口,預估2025年兩國人口將相近。

而且,據許多單位預估,到了2015年,為數2∕3的中國人將超過50歲,同時間印度卻有六成人口還不到30歲!

由於中國的一胎化政策,使兩國人口結構大相逕庭;中國將成未富先老的社會,而印度卻還能供應源源不絕的年輕勞動力——當然,前提是這些勞動者充分接受教育。

目前,印度15歲以上的人口只有六成的識字率,中國則有91%。

儘管表面上的人口數相近,但是迥異的人口結構與素質,將演化出截然不同的消費市場及勞動力來源,影響中印兩國未來經濟成長甚巨。

政經相競〉分處光譜與供應鏈的兩極



;這些相同點,讓一派人認為,中印將是競爭大於合作的。

例如在國際鋼鐵市場上,印度做為世界主要的鐵礦石供應商,莫不希望原料價格攀高,而中國偏偏是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

而除了人口結構上的不同,中印的政治體制和經濟模式更有如天壤之別。

印度是全世界最大、也是最窮的民主國家,中國則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和印度的產業發展,可以說分列於製造與服務的光譜兩端。

在金融改革中,印度讓國內銀行私有化,同時允許國際銀行進入;反觀中國,除了民生銀行有1∕4的民營資本外,其他都是國有銀行。中國大銀行喜歡貸款給外資企業,對本土企業缺乏關心。

中國的GDP約是印度的兩倍,出口是印度的八倍;與中國上兆美元的儲蓄相比,印度只有2017億美元,相形見絀。

中國的儲蓄資源為基礎建設、企業發展提供了資金,而印度只能專注於資本密集度較低的服務業。

印度也經常被國際媒體被形容為是15、20年前的中國,百廢待舉,實在難以和中國相提並論。



願景相合〉製造銷售分工,共謀最大效益



但最新的一派論調深信,正是因為中印兩國如此地迥異,造就了經濟互補的空間,降低了彼此的競爭性,若是兩強能夠聯合,力量會非常強大,並預估中印貿易到2010年時,將再成長70%,達到500億美元。

例如,中印對於穀物的需求都在成長,但是中國處境艱難,必須仰賴只佔世界可耕地7%的土地,養活世界22%的人口;反觀印度,五成土地是可耕種的沃土,可能成為中國的農產品供應源。

無論如何,為了切身利益,已有愈來愈多中印企業,開始整合中印兩塊市場。

例如四年前,印度農用牽引機與汽車製造商馬辛達(Mahindra & Mahindra)判斷,在中國生產牽引機,會比在印度生產便宜,而且唯有如此,才有機會進入快速成長的中國市場。

於是,2005年6月,馬辛達與江西南昌市政府、江鈴汽車集團合資成立了馬恆達(中國)拖拉機有限公司。

馬恆達針對中國與外國市場,生產小型豐收系列牽引機,並從印度進口動能更強的馬辛達牽引機在中國銷售。同時牽引機的零件,還可以中印比價,交叉採購,追求最低成本、最大效益。

管理相合〉活用兩地優勢,並肩創雙贏



中國的電訊設備製造商華為科技,也懂得利用印度的軟體人才,來維持本身領先思科(Cisco)等西方企業的全球優勢。

1999年,被印度政府視為有中國軍方背景的華為科技,排除萬難在印度設立了公司。

根據華為一名駐印度主管指出,華為進入印度初期,印度政府不願發給中國幹部商務簽證,只發為期三個月的觀光簽證;使得華為幹部得經常進出印度,回中國或去鄰近的尼泊爾繞一圈再入境印度,造成不少管理上的成本與困擾。

如今,該主管表示,華為在班加洛爾持續擴張,已經聘用了約1500名工程人員,負責開發各種通訊網路軟體解決方案。

甚至中國石化和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也一反過去在海外購買油源,競相出價反而炒高油價的做法,開始攜手尋找油源,創造雙贏局面。

中印兩大巨人,雖然體格相當,沒辦法站在對方肩膀上跳躍,卻可以搭著彼此的肩膀,兩人三腳地往前衝!



榮景下還有瘡疤歷歷,評論聲嘈雜



被全球化這輛堆土機給「剷平」的世界,龍象之爭,確實對中印都沒有好處,在特定領域攜手並進,才能消除對抗性風險,增進彼此共同福利。

印度總理辛格年初訪問中國時表示,在現代化建設方面,印度可向中國學習,但是印度的文化融合,多元社會的管理經驗,是印度可以跟中國分享的成功經驗。

中印攜手的互補效應,使得中國佔領喀什米爾、中印邊界未定、中國支援巴基斯坦核武發展、印度收容流亡的達賴喇嘛等舊問題,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不過,印度新德里國防研究院的副所長巴斯卡(Uday Bhaskar)指出,儘管中印間的關係正在改善,可是對於彼此的「焦慮感」卻依然存在。

大陸上海財經大學教授陳信康也指出,大陸注意到印度正急起直追,但是中印合作成為一個經濟體的可能性,比不上大陸整合有廣大華僑、文化較接近的東協十國。

靈活槓桿中印反差與互補,才是商機所在



但隨著中印合作領域愈來愈多元,無論兩國的經濟是互補還是競爭,做為鄰國和世界上兩大經濟體,當不成朋友,至少可以成為商業上的夥伴。

2005年9月,美國《BusinessWeek》和日本《日經商業週刊》開始關注CHINDIA的威力,指出跨國企業應整合中印所長,有效地結合印度的低成本研發、服務的能力,和中國的低成本生產能力。

哈佛商學院教授塔倫.卡納(Tarun Khanna)也指出,做為外商企業,如果失去中印其中一個市場,將不可能長久維持市場領導者的地位。

當中印開始攜手,對於普遍已經進入中國佈局的台商而言,意識到並善於槓桿CHINDIA概念的企業,未來將所向披靡。

因為中印的反差與互補之處,就是巨大商機之所在;全球化時代,中印將是企業未來成長的兩大引擎,缺一不可!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5617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流行時尚雜誌最優惠活動!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遠見一年期掛號郵資 240 240  
遠見雜誌一年12期新訂 (此方案08/26止)以收到款項為準 0 2080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遠見雜誌一年12期續訂(請提供續訂編號) (此方案08/26止)以收到款項為準 0 208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