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攻下春節檔期
改編自作家侯文詠原著的公視作品《危險心靈》,是一部關心青少年的親子戲劇,李烈應邀演出男主角小傑(手持擴音喇叭者)的母親,與演員高捷(右一)有吃重的演出。圖/公視提供
刻畫台北萬華黑幫兄弟情誼的電影《艋舺》是一部「一定賣錢」的大片,但電影要賣座的條件很高。
首先,它要有好看的故事。有電影研究者曾歸納1999~2004年10部票房超過10億美元的好萊塢電影,得出一「米達斯(Midas)公式」(米達斯是希臘神話裡點石成金的國王),洋洋灑灑9大條,包括「以兒童或青春期少年為主角」、「劇情如童話,軟弱或無能的少年歷經艱難、蛻變,成為找到人生方向的成人」、「衝突場面」、「圓滿結局」、「演員尚未有大明星身價」等。
除了結局,《艋舺》充分運用了「米達斯公式」,李烈更進一步做到,先談下春節檔期。春節檔期是中外大片必爭的黃金檔期,過去幾年只有港星周星馳有此優勢與魅力。
美商華納兄弟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石偉明明白告訴李烈:「要讓觀眾有『哇』的感覺。」為了這一聲「哇」,李烈丈量《艋舺》的尺寸,知道它必須完全的商業操作,必須有老少咸宜的商業卡司(阮經天、趙又廷、馬如龍)和商業宣傳手法。
商業規格換算成數字,就是7,000萬的製作成本,再加2,000萬的宣傳發行費。由於投資龐大,只准成功不許失敗,李烈冷酷而精準的控制拍攝時間,不惜讓自己化身為導演鈕承澤背後的一把刀,她同時經營官方網站培養觀眾,定時「餵」新聞給媒體。
《艋舺》和《囧男孩》的宣傳策略完全不同,上片前只做一次媒體試片,戲拍得轟轟烈烈,內容又高度神秘,引出「非看不可」的期待。
《艋舺》成功突圍,不但擠進春節檔期,還寫下首日票房1,800萬元的佳績,6天全台票房破億的紀錄,情勢大異於《海角七號》撐到第3星期才成為票房冠軍。當時李烈估算,這股氣勢再延續下去,《艋舺》少則3億,甚至有可能打破《海角七號》的紀錄,沒想到後來被疾風野火一般的盜版打敗,票房燒到2.6億元戛然而止。
國片太久沒被盜版了,《艋舺》萬萬沒料到,缺乏防護措施,以致有華人的地區就有盜版,這是一個用上億元買來的教訓。「這個疏失,犧牲了《艋舺》,但成就後面其他的台灣電影。」
國片行銷新紀元
《翻滾吧!阿信》是導演林育賢哥哥的真實人生,男主角阿信立志在體操界闖出好成績,飾演阿信的彭于晏苦練體操中高難度的單槓、跳馬等動作,毅力驚人。圖/牽猴子整合行銷公司提供
《艋舺》成功後,坊間媒體下了一個很猛的標題:「李烈把國片帶向行銷新紀元」;她的「電影教母」地位隱然成形。
然而,相較之下,好萊塢電影志在「贏得全人類」,但李烈並不認為台灣電影有「走向全世界」的能耐,「不是我只想拍給台灣人看,而是人家不要看台灣電影,甚至包括大陸。」
在這樣的現實下,「血統純正的台灣電影」是李烈唯一的考量,這樣的電影絕不是大片,「即使《艋舺》成功,我也不可能一直做大片,台灣市場一年有一兩部大片就飽和了,要存活,就要做中小型的片子。」
《鐵達尼號》、《阿凡達》贏得了全世界票房,但無論從市場面或感情面,李烈只聚焦在「贏得全台灣」,用本土的元素講台灣人的故事,她的第3部片《翻滾吧!阿信》也是如此。
導演林育賢帶著《翻滾吧!阿信》第33版劇本來到李烈面前,又是另一個讓李烈感動的劇本。「你想用多少錢做?」李烈問。「2,000萬,」林育賢說。
為什麼是2,000萬?因為林育賢已經被拒絕到怕了,他之前尋求的「金主」動輒砍到1,800萬、1,500萬,李烈卻是第一個拉高製作成本的投資人,「把錢壓這麼低,能看嗎?該多少錢就多少,一部該3,000萬的片子壓到2,000萬,傷害太大了!」
每一部電影都是一個冒險,一次操盤成功不代表未來仍會成功,就算好萊塢,10部片子也只有一到兩部賺錢。但《海角七號》和《艋舺》之後,電影人對台灣電影有了新的想像,台灣電影可以「很好看」,而且賣錢,把基本盤的魔咒甩得遠遠的。
至於誰來飾演片中那位靠體操改變人生的主角?彭于晏是李烈和林育賢的共識。
翻滾吧!台灣電影
《艋舺》時李烈就想用彭于晏,可他沒有片中阮經天的陰鬱、趙又廷的陽光,也沒有鳳小岳的土台味,太子幫5人沒一個合適他。而飾演體操選手阿信,彭于晏得面對嚴峻的挑戰,他要從跑步、倒立和重量訓練開始,接下來是單槓、雙槓、雙環、跳馬、鞍馬、地板動作、前空翻後空翻,他必須練就體操基本動作並鍛鍊出體操選手寬厚的上半身,否則無法說服觀眾。
圖/牽猴子整合行銷公司提供
在真正的阿信教練指導下,彭于晏苦練3個月後脫胎換骨,體脂肪降到6%,還可以說上一串聽不出ABC口音的台語,這也成為電影的「爆點」之一;彭于晏的表現也得到金馬獎評審的肯定,入圍最佳男主角。
「台灣一直有具潛力變成明星的藝人,但環境太壞,偶像劇是一個對表演沒有幫助的戰場,講話都還講不清楚就上場。」要演李烈的片子,不管這位藝人有多紅,都要通過3個月的表演訓練。
「有些電影之所以能長駐在我們的記憶中,是因為它讓我們看見自己如何過日子,我們的希望與恐懼,我們的渴望與挫敗,我們的企盼與挫折,我們的愛與恨。」國外電影學者霍華蘇伯在《電影的魔力》一書中說。
《海角七號》擊中了社會的集體情緒,給予很大程度的心靈慰藉;《翻滾吧!阿信》則訴求所有在人生中翻滾的台灣人,曾經迷途過的你我。
人人都需要一個翻身的機會,李烈翻轉了她的人生,成為台灣電影的王牌製片,她投資大片的膽識,更讓台灣電影有了全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