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與醫學的對話」論壇 保羅.懷斯、黃達夫、侯文詠對談
「醫學與人文,究竟該如何相輔相成?」這議題近年來益發成為國內醫學界關注的課題。特別是近年來不斷傳出社會爭議事件,例如2005年的「邱小妹妹人球案」、醫師收紅包,以至於日前才剛發生的愛滋病患器官誤遭移植等事件,都一再引起國內醫學教育界對於加強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視。
向來重視培養優秀醫師以及加強醫界人文關懷的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10月7日下午舉辦第三屆「台裔美國醫學教育學者訪台學術研討會」,就特別以「人文與醫學的對話」為題召開一場別開生面的論壇活動,吸引美國華裔與台灣共上百位醫護人員聆聽。
醫師談如何培養人文精神
這場論壇由兼具醫師、作家身分的史丹佛大學小兒科副教授王智弘主持,與談貴賓包括美國史丹佛大學「政策、成效與預防中心」主任保羅.懷斯(Paul H. Wise)教授、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及以《白色巨塔》小說聞名的醫師作家侯文詠。
畢業於美國名校康乃爾(Cornell)大學醫學院、擁有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的保羅.懷斯,是美國小兒科醫學界極富盛名的醫師與教授,歷任波士頓醫學中心社會與健康政策研究部門主任、哈佛大學生育健康研究所所長等重要職務。
身為醫師,過去幾十年來,保羅.懷斯最為人佩服的是,他努力搭起先進國家醫療設備援助落後地區的平台,不斷帶醫護人員與學生前往中南美洲、非洲、中東等落後地區進行醫療服務,從中讓醫護人員體驗人文關懷。
當黃達夫、懷斯兩位東西方醫界專家,與侯文詠這位醫師作家會談,會擦出什麼火花?《遠見》特別摘錄三位專家的談話精華:
保羅.懷斯
戰火中任志工 孕育人文精神
醫學上的人文關懷,究竟能否透過課堂講解的「教學」方式來傳授,我想應該可以,但是我更確定的是,人文關懷可以從「學習」而來。
我念大學前,曾對海洋生物學很有興趣,特別對鯊魚著迷。但當我上完第一年課程時,正好越戰發生,並引發美國國內的重大對立。我當時感覺到,鯊魚生物學並不足以拓廣我的人生視野,於是我動了念頭想去非洲,看看更寬廣的世界。
不過,我沒有錢去那麼遠的地方,於是有朋友便指著地圖建議說,「為什麼不考慮去中美洲?例如瓜地馬拉?那裡距離美國近多了。」雖然我不會講西班牙文,但四天後,我就到了瓜地馬拉。只是當時沒人提醒我,當地正在內戰。
瓜地馬拉的民眾非常貧困,當地的原住民,包括印第安人、馬雅人等都遭到嚴重的政治打壓。我到當地的醫院當志工,照料被戰火波及受傷的小孩,西班牙文也因此突飛猛進,那年夏天在瓜地馬拉的所見所聞,徹底改變了我。
暑假結束後,我回到校園裡,當時我認為,我想學醫學,將來可以幫助弱勢民眾。不過,我認為有必要先瞭解醫學背後相關的社會結構(social fabric),包括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等,並且結合我在瓜地馬拉當地所見到的一切,於是總和起來稱為「拉丁美洲研究」。當時康乃爾大學還沒有這個科系,校方聽到我的想法與要求後,就說,「沒問題,那就成立吧!」
於是,我與三個同學便與指導教授一起創立了這個科系,我們每天坐在一起喝咖啡、啤酒來討論議題。完成大學學程後,我也取得了攻讀醫學院的資格。所以在瓜地馬拉的志工生活經驗,為我奠定非常好的通識教育基礎,想起那些躺在醫院病床上、飢苦交迫的孩子們,就讓我心中提出各式各樣的疑問,促使我回到校園裡鑽研各種學科來尋找解答。我的人文精神與關懷,就是這樣孕育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