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吃乾淨的食物
乾淨食材、簡單料理,也能享有一場健康的味覺體驗。重要的是,朱慧芳將告訴我們,讓孩子從小生活在乾淨的飲食中,你會意想不到孩子將自然擁有「好食物和壞食物的辨識原則」,姑且不用再擔心孩子們會被垃圾食物給綁架了。
生命不能沒有食物
每當採訪有關食物的報導時,我總想起《香料共和國》中「生命不能沒有香料,就像不能沒有太陽;生活和食物一樣,都要加油添醋才完美。」「加油添醋」這四個斗大的文宣,不曉得應用在本期焦點人物朱慧芳身上合不合宜?因為她總是在採防之際跟我說,料理掌握簡單,選對乾淨食材,買對好食物,儘管你不是一個會料理的人,也能享受一餐美好的滋味。
根據上述法則,簡單料理就能吃到食物中的優質美味?最後我才恍然大悟,飲食的真正意涵除了在於新鮮天然外,若是能夠進一步探究食物的來源與食材的本身特性,一旦融會貫通,同時將多種食物、香料來場混搭秀,讓餐盤中充滿色、香、味,你就能體驗到美妙的味蕾饗宴。料理好像沒這麼令人望而卻步,而我那念茲在茲的香料也會找到屬於對的位置。
新書《識食》便是朱慧芳想要跟我們談的食材意義,這本書也讓一些人連番說到:「這根本就是一本食材工具書嘛!」「拿著妳的書,都可以環臺灣島一圈了(還包括離島喔)!」我也忍不住跟朱慧芳說:「看著妳的書,我自己也都想親自拜訪這些農民了!」這幾乎是她花了近數十年的時間,一步一腳印努力探究臺灣各地農漁牧業所集結成的文字內容。在此之前,她可是金融業的高階主管。
每個人都是從門外漢開始
朱慧芳過去對農漁牧產完全陌生,是個不折不扣的門外漢。她跟我們分享:「過去的生活只知道吃,也跟時下許多人一樣,認為貴的、進口的就是好,吃飯便在餐廳中解決。」真正體會到飲食的真諦,除了協助先生創立有機產業的原因外,更是因為孩子的出生讓他們夫妻倆覺得:「應該要讓孩子吃到乾淨的食物」。
然而,朱慧芳跟我們聊到:「在什麼都不懂的情況下只有學習,必須從零到有不斷地汲取知識。」像是每一位農夫種植番茄的經驗必定不同,但他們夫妻會試著找出相同的經驗法則,一旦出現疑問便請教專家或是農民,最後發現一套知識不管應用在農業、漁業等食物上其實相通。
像她本人就掌握一個飲食架構,從產地與產季中了解食物的變化,明白不同區域、不同季節的產物分布,將如何影響食物的產出。我想這就像老祖宗的智慧「五氣順布,四時行焉」講述精巧的萬物造化道理,卻因為我們現代生活中過度對飲食的需索無度,讓飲食產生變化,在不對的季節或是土地上強求動植物的生長,最後不僅影響人體健康,也對生態造成一場耗竭。
舉個簡單的例子,像是高雄美濃的稻子已經收割了,但北部的稻作收割期還需要等上兩、三個月才會完成收割。朱慧芳表示,《識食》便是將臺灣各地體會到的不同產物,相互串連起來就會是一個清楚明瞭的「飲食架構」,再配合季節變化,也是朱慧芳所要告訴我們飲食中的「意識」。
應該要讓孩子吃到乾淨的食物。
吃東西就是建立一種意識
朱慧芳進一步談到:「吃東西就是建立一種意識,但是一般人往往將將『進食』變成一種下意識或是無意識的動作,都已經不是放在優先的意識狀態中。有『意識』的飲食,就是將『吃食物』的意識與本能掌握在自己的主權中,當我們有自己的飲食主張與想法時,便不會隨波逐流;當爆發黑心食品或是營養食品該不該吃的時候,便不會感到焦慮,也不會擔憂。」
光是了解食物「怎麼來」便考驗著許多人。朱慧芳跟我們舉例:「當一本書捧在胸前時,我們會很認真的細讀,但為什麼一盤食物端在眼前時,我們卻無法用心去體會。食譜讓我們細心研讀,餐桌上的食物我們卻從未正眼看待它。」
朱慧芳表示,對於餐桌上的食物來源,不一定要去找到真正種植的人,但我們能不能去思考食物是用什麼樣方式送到餐桌上,怎麼種植?生產過程為何?以及怎麼吃都會是一門學問。除此之外,還可試著了解物種的種植環境,像是馬鈴薯適合種在氣候冷些與貧瘠的土地上。一旦養成對食物的了解,也將影響對土地的認知,也明白為什麼在不對的時間吃木瓜會苦苦的,重要的是,一旦透徹食物的本性,將不再對「黑心食物」有著害怕與驚慌,食物便有了不同的意義,甚至可以打破追求所謂的「高價」就是健康的迷思!
不能汙染孩子無暇的身體
開啟識食的另一個契機則是孩子的誕生,讓朱慧芳體悟食物的精髓在於乾淨。看著孩子出生時的她心想著:「一個純淨的孩子來這個世界,為什麼不先給他一個乾淨的環境與飲食,讓抵抗力由內到外的養成,卻必須接受預防針射的皮肉痛。」帶著「不能汙染孩子無暇身體」的信念,讓夫妻倆開始找尋純淨的食物教養孩子。
朱慧芳談到,從小讓孩子接觸較為乾淨的食物,讓此經驗法則內化與累積成自我的經驗,他會養成吃好東西的習慣,當孩子吃到假的、不自然的食物時,將會吐掉並且知道這不是食物原本的味道。朱慧芳語重心長說道,其實我們是被訓練懂得喝可樂與汽水,廣告商也會將重口味的食物與刺激性飲料做連結,讓我們不自覺地進入飲食的大眾模式中。
大家可能以為,朱慧芳一定將孩子們的飲食控制得很嚴格,但她最後卻跟我說:「開心、快樂、輕鬆的享受一場料理的饗宴,不用把吃的健康,看得過於神聖或不可侵犯,讓飲食自然而然變成生活上的一部分。」這是一種識食的態度,也是讓飲食活動在生活中占有一席趣味與品味。朱慧芳還進一步向我分享:「如果小孩想喝可樂,那就大大方方地讓讓孩子們喝吧!沒必要壓抑孩子的口腹之慾搞到母子二人都不開心,重點是我們能否了解自己正在『吃什麼』,事後能否多喝水將不好的物質代謝掉。」
飲食目的不是要禁止,而是一種自發性的行為,千萬別將飲食看成神聖的作為。朱慧芳聊說:「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會讓你的生活變得很緊張。」她認真提出:「開心吃你敢買回家的東西,若你花了一堆錢購入有機食物後,還一昧的問自己這食物是真的還是假的?多不開心。」只要了解你在「吃什麼」,有意識的了解飲食內容,就會自然知道什麼如何達到飲食均衡。
儘管朱慧芳的孩子在外地求學,也不擔心他們的飲食,因為他們已經養成主動選買挑選食物的好習慣,也教會孩子不要固定只吃一家店,才可以分散風險。朱慧芳笑說,這無疑是植入食物的晶片在孩子身上,他已經習慣真東西的味道,自己就是一個大大的偵測器,自然會去避免不乾淨的食物。
開心吃你敢買回家的東西。
跟著識食達人採買去
大家所關心的食材購買究竟要如何掌握哪些原則?對此,朱慧芳表示如果習慣在超市或是賣場(通常會分成有機、安全、一般區)採購,大賣場的有機食物相對較為便宜,可選擇有機與安全的食物。若是超市則有許多有機選擇,但相對來說也較貴。若是在傳統市場,則建議找尋小農種植的東西,並挑選當季、當地的食材。
「新鮮」有時蘊藏危險,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選擇當季的食物,配合季節與氣候農作物也會生長的較為茂盛,這時候用農藥反而是在浪費成本呢!採買肉類則以臺灣產地為優先(沒有標示產地的肉類,許多都是從美國進口,但美國的肉製品沒有嚴格禁止瘦肉精的使用),也建議購買冷藏或是冷凍肉品,這是因為肉隻一旦被屠宰,就是腐敗的開始,合法的屠宰場必須有合法的設備,一旦進入私宰場的肉隻可能蘊含風險。在臺灣,我們的確不能擔保沒有任何的農作風險,只能說我們相信品牌的來源。
最後,乾淨的食物不一定要是貴的食材,只要掌握好當季、當令、新鮮、自然,便是抓到飲食重點。
朱慧芳
職場生涯從金融開始,轉型步入有機產業,後成為專職作家迄今。現專職寫作與演講活動,並致力於推廣臺灣有機安全農產品,在新書《識食》中,計畫於12月帶領讀者有機一日遊。其他著有《從泥土冒出的有機人生》、《只買好東西》、《只買好東西Ⅱ吃穿用的幸福學》等。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good-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