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需要「完整」商業計畫書?
1999 年正值「達康」時代高峰期,我和一群台大同學創辦了碩網資訊。為了要向創投募資,我們寫了一份商業計畫書,洋洋灑灑幾十頁,市場分析、財務模型、關鍵技術、解剖對手,所有計畫書該有的章節,我們一項也沒有錯過。
這文件花了我們好幾個月時間製作,最後我們也幸運獲得一筆為數不小的資金。計畫中說我們要協助台灣中大型企業建置「電子商務平台」,財務模型顯示,只要我們一年能完成10 個案件,2 年內就可以損益兩平。
轉型、轉型……何時「賓果」?
台灣有那麼多企業,每年10 家聽起來一點都不難。眼看著我們的小公司就要隨著這個計畫扶搖直上,成為最年輕的成功創業者,這個夢似乎一點也不遙遠。
事情當然沒有幾個傻小子想得那麼簡單。我們很快招募、訓練了一批菁英業務團隊,接著拿起台灣1000 大企業名單,開始一個個接洽:「請問,你們要不要在網路上銷售產品?」這個聽起來超棒的「價值提案」,想不到半年之後,我們居然只談下一家客戶。
不,這不是我們產品的問題,而是整體環境的問題;不只我們,包括我們的競爭對手,甚至大到連IBM,大家都接不到生意。為什麼?其實非常簡單,因為消費者根本還沒有養成上網購物的習慣。如果沒有市場,企業也不會想投資當冤大頭。
發現這個殘酷的現實,我們被迫轉型。從B2C 換作賣B2B(企業對企業)電子商務平台,再從B2B 換成賣「內容管理」軟體,最後再從內容管理轉型成為知識管理軟體。此時我們終於「賓果」中獎。2000 年初期,企業正面臨員工跳槽風氣漸盛,大家都需要一個「把知識留下來」的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