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王德威──抒情與異端

採訪/楊佳嫻    

甫在台大出版中心推出《現代「抒情傳統」四論》一書,具體呈現了王德威近年來的關注與思考。該書以對於抒情傳統和中國現代性的考察為基礎,討論了江文也的詩與音樂、臺靜農的書法與文學、胡蘭成戰爭前後的詩學政治。



亦即,王德威的學術視野,除了現當代小說及相關領域,也向藝術和文化史層面擴展,觀照文人書寫在多種媒材之間的援映響應,並意圖在革命、啟蒙的大敘事之外,建立起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另一條傳統。在他看來,「抒情」的文學史也代表了現代主體建構的重要面向。而去年在大陸出版的《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這本小書,則是2006年,北京大學邀請他擔任講座,在八次課程中,他以抒情和革命、啟蒙的關係為主題,整理講稿而成。可以說,在過去五年中,現代抒情傳統的闡發,是王德威在從不間斷的小說閱讀評論之外,最重要的工作。



抒情傳統的兩岸脈絡



「談抒情傳統,台灣這裡大概會覺得沒什麼,還覺得已經談了好久了。確實,相關的學術討論在台灣,前前後後許多傑出學者都有貢獻,在現在也仍是個興盛的議題。針對古代抒情傳統,像是張淑香、蔡英俊、鄭毓瑜、顏崑陽等等多位學者,早就都有精闢見解。我在這些既有的學術基礎上,更想凸顯的是現當代的狀況。」因此,王德威強調,他談抒情,不是專門說給台灣讀者聽的,而更是要說給對岸讀者聽。



「五四時期感時憂國文學固然當令,但是,抒情的脈絡從未斷絕,而在新中國建立以後,由於政治話語的轉向、文化場域的丕變,抒情變得更加不合時宜。」因為「情」,容易和唯心、走資等概念掛勾,即使是在一般觀念中,也似乎是個人的耽溺、無關社稷經濟等宏大話題。可是,王德威提出,若將「情」放回東西方思想脈絡觀察,「情」如何與理性互動,在不同的歷史情境中,如何滲透生發,體現於感官與感性形式,甚至是,如何透過抒情的書寫,對生存、知識和價值,重新編碼——從中在在可以找出現代主體依違突圍、安放自身的過程。他更進一步指出,現代世界充滿國族分裂的痛苦、振衰起敝的呼號、走下高台走入群眾的籲求與行動,大變動帶來的似乎是個史詩的時代,他說,「恰恰是在這樣的時代裡,仍有人召喚抒情傳統,召喚一種感覺的方法、一種不合時宜的嚮往,反主流而行,更有意義,也更耐人尋味」。



同時,王德威也認為,抒情傳統其實是屬於比較捍衛文字本身的,比起啟蒙、革命,更需要文化的蘊積,以及淡定的風度。在台灣,文學寫作上長期對於抒情的表現與回應,可以證明這一點,而且,不僅僅在文字創作上,其他使用到語言文字的藝術領域也可見端倪,「在戲劇方面,像是田啟元的劇作《白水》,就很能從《白蛇傳》這樣的古典題材中表現出抒情的向度,可是其中又有語言的趣味,和性別詮釋上的創新」。



價值激烈洗牌的新十年



而王德威從1980年代初期開始參與當代小說評論,長篇論文,短篇點評,均蔚然可觀。他曾表示,「九○年代的小說最能代表一個世紀台灣文學發展的極致」,當時有朱家姊妹寫世紀末寫眷村寫同志荒人寫城邦崩毀失憶,有李永平《海東青》,有蘇偉貞《沉默之島》,有李昂《迷園》,有郭松棻李渝的凌厲與抒情,有鄭清文節制又深刻的村鎮生活描繪,有舞鶴暴烈又詩意的本土書寫,有邱妙津駱以軍袁哲生張惠菁陳雪,傑作迭出,風貌各異,於作者、讀者、論者,均是黃金盛世。進入二十一世紀,新十年以來台灣小說出版仍然鼎盛,當年的新人,如今已經中年,沉澱發展出更厚實的風格,更年輕的七年級寫作者則已如海浪掩上岸來,有主張有聲勢,讓人無法忽視。



只是,相較於解嚴前後各式各樣主張的風起雲湧,那些鄉土的、女性的、都市的、政治批判的種種名目張揚,八、九○年代的小說家們試探著題材、敘事的可能,試探道德與美學之間的張力,顛覆真實與想像、歷史與記憶。可是,新十年當中,是否還有這樣主題性的潮流存在?王德威表示:「確實,社會的開放,媒介的爆炸,尺度寬到不能再寬,資訊多到不能再多,各種邊緣聲音均有關注它們的群體與被聽見的管道。以前那些要特別被提倡的,或者在當下,已經成為小說的基本款式。」那麼,這十年來的小說,是否因為文學環境的變化,而進入了一個不同的時期?「由於價值上的激烈洗牌——這裡指的不僅僅是國族認同、性別認同方面,還有商場機制在文化上的主導性等等,以及網路科技帶來的速度感,這都是考驗。此時來談抒情傳統,更有價值。它對應的除了假大空,也包括高速下的浮躁。八、九○年代的小說是靜極思變,所以花樣繁多,近十年來,則似乎那個熱鬧煙花的高潮已過,浪頭下來,也許會更利於小說創作」。



新十年中,李永平、朱天文、朱天心均交出大家期待已久的新作,駱以軍戰力仍然持續,林俊穎也穩定發表,「另外像是最近有郝譽翔《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中的『家變』,郭強生《夜行之子》跨類型的表現,還有甘耀明《殺鬼》的淋漓想像,以及陳雪小說中表現民俗、世俗的一面,我覺得都非常精采」。王德威也提到「戰場的轉移」:「以身體作為戰場,我想也是小說寫作上明顯可見的趨勢。年輕小說家當然更敢於作這方面的嘗試,但是小說老手們也沒有缺席。」他認為新十年乃至於未來,小說創作將更形自由,鎖鏈已經打開,要再讓人重入樊籠,是不可能的,「小說家們下筆也比從前更不被既定價值束縛,更『惡無反顧』。本來,從魯迅的批判現實主義開始,小說家自居異端,發出惡聲,反對庸俗,以此作為寫作介入人生的動力。從這種精神出發,施於萬端,當代小說家可能寫作環保題材,對抗過度開發的庸俗進步主義,或者寫作同志題材,對抗劃地自限的庸俗道德觀」。



喧嘩之後



除了小說評論以及對現代抒情傳統的追尋闡釋,王德威《歷史與怪獸》一書也在今年推出增訂版,文章增加一倍,分量更形厚實。本書以「檮杌」此一意涵不斷變化的意象為核心,討論歷史、暴力、記憶和文學書寫的多重關係,例如國家神話如何被發明,而「史學正義」和「詩學正義」孰輕孰重,歷史及其再現之間可能的裂痕。



在2011年5月舉行的「百年小說研討會」開幕演講上,王德威以「喧嘩與孤寂」來提點百年來華文小說的發展。喧嘩是因為文學主張此消彼長,熱鬧非凡,小說介入了政治文化話語,成為啟蒙與革命的載體與代言者;孤寂則是寫作的本質,作家們在劇烈的政治分合起落中,堅持著一脈心香,護惜一門手藝——他想說的正是:無論世界多麼轟轟烈烈,寫作者最終得回到一個和自己獨處的房間,才可能掙扎的、放任的寫下那一行又一行。



◎受訪作家簡介



王德威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台灣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從劉鶚到王禎和》、《眾聲喧嘩》、《閱讀當代小說》、《小說中國》、《想像中國的方法》、《如何現代,怎樣文學?》、《眾聲喧嘩以後》、《跨世紀風華》、《被壓抑的現代性》、《現代中國小說十講》、《歷史與怪獸》、《現代「抒情傳統」四論》等書。



◎本文作者簡介



楊佳嫻



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研究領域為台灣當代文學與四○年代上海文學文化。作品入選多種散文與新詩選集。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散文集《海風野火花》、《雲和》;編有《臺灣成長小說選》。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5908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流行時尚雜誌最優惠活動!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聯合文學一年12期 2160 18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