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自古以來不乏從植物、礦物、動物取得原料,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部主任邱品齊表示,從動物中萃取而來的如牛油、綿羊油、鮫鯊烷、蜂蠟等,由於現今科技日漸發達,不斷有廠商推陳出新,研發新成分來滿足消費者對美的追求,近年則多了特殊原料的出現,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如前幾年澳洲興起的鴯鶓油、日本流行的馬油,都從國外紅到了國內。以下就介紹幾種近年風行、取自動物或類動物概念的保養成分:
4大類動物系保養成分
(圖/常春月刊)
1 蝸牛黏液萃取:
最早是從智利興起,將蝸牛黏液萃取加入保養品中,後來經西班牙廠商研究發現,蝸牛黏液具有抗氧化及促進纖維母細胞生長的效果,於是應用在抗老化與促修復的產品中,而漸受重視及討論。廠商將這種人工飼養的蝸牛黏液萃取出的物質命名為「SCA蝸牛黏液萃取」(Secretion of Cyptomphalus Aspersa),萃取技術有獲得專利。
2 類蛇毒胜月太:
與其他胜月太及生長因子一樣,是人工合成的化妝品原料。現今微整形風行,化妝品業界也不斷推陳出新,想幫助愛美人士撫平臉上細紋。目前微整形處理主要是利用注射肉毒桿菌素,來麻痺減緩臉部肌肉收縮,達到暫時除皺的效果。於是就有廠商聯想到同樣具有神經毒性的蛇毒,是否也具有相同效果,「類蛇毒胜月太」於焉產生。此原料並不是直接用蛇的毒液當成分,而是模擬蛇毒所合成的胜月太,希望可以達到類似蛇毒抑制神經傳導,使肌肉麻痺的效果,以減少動態紋,但到目前為止,外用效果仍遠不如注射的肉毒桿菌素。
3 魚卵萃取:
從魚卵萃取相關成分,其概念在於魚卵中的營養成分豐富,存在著油脂、蛋白質、生長因子、礦物質、維生素及氨基酸等。當做化妝保養品原料使用時,主要可以供給肌膚滋潤及養分補充。
4 生長因子:
人體細胞無論是要生長、繁殖或代謝,都需要很多種的生長因子,各個器官組織也都有不同的生長因子。以往因為生長因子在人體細胞中非常微量並難以取得,於是目前多以人為方式合成,做為醫療目的使用,臨床上慢性難以癒合的傷口,就可用生長因子來處理。
目前還有些是利用人體細胞培養或動物組織萃取,得到的生長因子混合液當做化妝品原料,但這些成分使用在正常膚質上的得失利弊,還有待更多的研究確認。
依膚質選擇適合產品
邱品齊提醒,選購時仍要依個人膚質選擇適合的劑型,油性膚質就選擇凝膠類產品,乾燥膚質則以滋潤度較佳的為主;而除了依個人膚質選擇適合的產品之外,因為這些新興成分的組成多有蛋白質,為了避免過敏,最好先向店家索取試用包,使用約2週後,就可了解是否適合個人膚質。
而此類商品的價差頗大,以目前標榜萃取自動物或自行合成的類動物成分,因為產地、製作過程、添加比例不透明,而保養品多為複方,尚添加有其他具保濕、滋潤效果的成分,是否對肌膚有效不得而知。有時是民眾「物以稀為貴」的期待心理,所以,不見得產品貴就有效,開架或藥妝通路的產品,不失為是價廉物美的選擇。
至於這些新興的化妝品成分,是否真有廠商所述的效果,邱品齊則認為很多還有待研究證實,「就以抗老的訴求來說,消費者其實可以選擇含有維生素A、C、E、B3、B5、Q10等耳熟能詳的成分,雖然不夠新潮也沒什麼噱頭,但這些是經過研究證實對肌膚有功能的成分,使用起來效果及安全性較可以預期。」
選購2要3不原則
面對成分推陳出新、種類琳琅滿目的保養品,醫師建議消費者在選購時最好做到「二要三不」的原則:
1 要了解膚質特性:
知道自己的皮膚是偏油還是偏乾?現階段需要保濕還是滋潤?不同年齡、不同狀態下,應如何調整?如此,才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保養品。
2 要了解化妝品成分:
消費者購買食品時會留意營養標示,但一般人卻不易從化妝品的成分表中看出端倪,因為當中多是化學名詞,也沒有標示出添加的比例,消費者很難從中理解,所以,只要業者祭出情感訴求,即便不了解它所講的成分是什麼,看到標榜可以保濕、除皺、抗老、修復等一脫拉庫的功效,便一股衝動地「買了」!但用功的消費者可先作點功課,比較不會多花冤枉錢,近年來坊間愈來愈多學者、醫師撰寫關於認識化妝品的書籍,可以藉由這些資訊了解所選擇的保養品是否真有料?是否安全?是否真的對你的肌膚有幫助?才不會落入廠商行銷的陷阱。
3 不買不熟悉的品牌:
尤其是太小的、不廣為人知的品牌,更是少用為妙。
4 不買特殊通路的產品:
如夜市、網路、國外不明店家所販售的商品,因為產品來路不明,其品質、安全性也令人堪慮。
5 不買立即見效的產品:
醫師提醒,肌膚吸收保養品的程度有限,尤其不可能產生速效,如果民眾在短時間內使用保養品後驚覺「真的有效!」應強烈懷疑其中可能有違法添加的成分,例如雙氧水、抗生素、對苯二酚及類固醇等,不得不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