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門前有小河」這首兒歌描述白鵝戲綠波、昂首唱輕歌的快樂畫面,在現代都市開發過程中多不復見,台灣許多大城小鎮常見的實景是,河水汙黑惡臭、行人掩鼻而過。
位於台北盆地西邊的新莊,過去也有一條橫跨市區的髒臭排水溝──中港大排,4年前台北縣府透過「總合治水」、「公民參與」的模式加以改造,如今已煥然一新。
現在河水變乾淨了,如何重拾民眾對水的情感?灰撲的新莊是否能因河廊的帶動,變身為大漢溪畔美麗的明珠?
才一開年,新莊人就喜事連連,中港大排河廊開放,捷運新莊線通車,城市氛圍正逐漸蛻變中。
元旦假期的傍晚,民眾在寬敞河廊悠閒散步,蜿蜒有緻河道中,河底鵝卵石和湯湯流水相映成趣,行人時而行走於水中央步道,時而繞行河道兩邊,香蒲、水燭等水生植物搖曳水面,瀑布流泉和繽紛LED燈散發浪漫氛圍,河廊下游副都心段還有碼頭、划船河道。一位常去韓國的民眾表示,這個空間比首爾清溪川更活潑多變化。
「環境變好以後,希望大家的水準也要提高,」一位市場攤商臉上難掩驕傲。在新莊長大、曾旅居國外多年的旅館業者則表示,政府願意花二十幾億元在人口稠密的老市區大興土木,造一條美麗河道,令他非常感動。
中港大排的前世今生
翻開地圖,於大漢溪畔、面積近20平方公里的新莊形似一根直立狗骨頭,以輔大為界,概分為上、下新莊,近大漢橋、昔日港埠的上新莊是最早開發,人口聚集的地區,地勢由南向北緩降。
上新莊因地勢低窪經常淹水,中港大排就是為了疏導洪水在民國70年代開闢,到了80年代,頭前工業區、五股工業區陸續開發,大批工廠和勞力進駐,接著大漢橋通車,連接了板橋和台北,又吸引了一批新移民潮。工廠和人口的快速成長帶給中港大排不能承受之重,水質日漸惡化,終於變成臭味四溢,拿來寫毛筆都可以的「黑龍江」。
除了水質污染,大排另一沉痾是河道平緩、無法重力排水。
出口到北邊大窠坑溪的河道經常淤塞,不利排水,不但要經常清淤,颱風大雨一來仍常淹水。面對這條都市黑水溝,地方居民也曾透過民代反映,希望政府整治,但經費是一大關卡,因此一直沒有下文。
直到台大土木系教授、水利專家李鴻源出任台北縣副縣長,事情才有了轉機。
流經上新莊繁華鬧區和新莊副都心的中港大排,原本排水不力,淹水頻仍,整治為美麗綠廊後,滯洪量擴增1.6倍。(攝影/莊坤儒)
「我到台北縣服務的6、7年前,就很想找一條排水溝來整治,」李鴻源表示,台灣幾乎所有的排水溝都有類似中港大排的問題,長期以來民眾逆來順受,不知道其實可以透過工程手法把臭水溝變乾淨。日本、歐美的案例顯示,把污水截流後,送到汙水廠處理再打回河道的工程技術並不難,困難的是在河流變乾淨後,都市要如何更新,如何讓市民一起參與改造。
至於淹水問題,多年來李鴻源不斷倡議台灣水患應採取「總合治水」概念:即防洪治水不能只靠工程技術,關鍵在於「土地管理」和「都市空間利用」,因此必須整合都市發展、地政、交通、經發、環保、水保等部門。
雖然中港大排的水患不似流域橫跨林地、山坡、都市的天然河川問題複雜,但原則相同,當時在縣長周錫瑋的支持下,大排整治即納入縣府「四大旗艦計畫」,開始實踐「總合治水」理念。
治水、清水、親水、透水
首先,如何利用工程手段把髒水改造成乾淨的水?
負責工程設計的前水利局局長李戎威表示,大排整治範圍從上游自立街到下游貴子坑溪匯流處,共2.3公里。工程有幾個特色,一是在大排兩邊地底挖設箱涵,把汙水和雨水截流後導入箱涵,排入大窠坑溪,再送入八里汙水廠處理後排放入海,並在經常淤塞的大窠坑溪口擴建抽水站,好讓平時汙水和雨水能順利排放。
若遇颱風大雨,則將中央河道開放為通洪空間,共3條水道排水,滯洪量擴大為原來的1.6倍,因此近幾年都未淹過水。
其次,是在凹灣碼頭地底設置雨水儲留槽,可儲存733噸雨水,雨水和地下水是河廊清水補注的來源,若水量不足,則加入部分五股工業區經過「高級處理」(經紫外線、活性碳過濾,水質僅次於自來水)的水。
第三,上河岸後的兩邊沿線,全程開闢自行車道和人行道,並以透水鋪面增加都市排洪量和地下水補注量。
「我們也希望改變人們使用河岸空間的習慣,」李戎威說,早年都市規劃習慣把排水溝當成是邊緣地帶,多半在岸邊劃設停車場,公園則在停車場外圈,新的觀念河廊才是中心,因此縣府把河廊沿線二座停車場往後移,公園挪到河廊邊,擴增河廊綠意美感和活動空間。
河廊前段的宏泰市場攤商雲集、人潮洶湧,未來應朝改造環境、動線,重塑市場形象多著力。(攝影/莊坤儒)
困難:穿著西裝改西裝
為了實踐「公民參與」目標,李鴻源特別成立了「縣政推動小組」,招募6~8位專職人員,做為溝通平台。
前縣政推動小組組長梁世興表示,改造這種流經鬧區大排的工程,彷彿「穿著西裝改西裝」般困難,例如大排前段有一座台北縣規模最大的宏泰傳統市場,每天數百攤商、上千民眾在此進出,要處理停車和攤商營業動線等問題相當棘手。尤其菜市場前面的河道原本為加蓋的停車場,當民眾知道要敲掉後群情譁然,還好縣府以極大耐心誠意溝通,終於和居民取得共識,在步行距離10分鐘遠處興建立體停車場,容納原來的四百多輛車。
解決工程問題的同時,跨部門的整合也需積極推動。
縣政推動小組每月舉辦一次「跨26局處的協調會報」,處理各種難題。李鴻源舉例,光工程改造就牽涉5、6個局:交通局負責施工期間路線重新規劃,希望儘量縮短交通黑暗期,但水利局不希望因時間壓縮而影響施工品質;為了打通一處轉彎河道,水利局希望遷走座落其上的消防隊,需尋求消防局支持;為了提高通洪斷面,水利局需協調工務局打掉十幾座橋重建,各種大小的結都需要一一解開。
打通各局處「對話」關節
李鴻源強調,中港大排的改造只是一個火車頭,目的在帶動新莊發展,剛開始大家不了解為何整治一條排水溝竟然也牽涉經發局、教育局、文化局,這麼複雜,但二年培養下來,「對話精神」已改變了縣府文化。
「如何營造一個更優質、健康的新莊?」李鴻源不斷在協調會報拋出議題,並請各局處回去發想,他再把一片片拼圖兜起來。結果經發局提出「商圈形象改造規劃案」,希望透過輔導和民間組織運作,把中港大排周邊汽車修理廠、日常雜貨等商業形態逐漸轉型,以配合河廊觀光休閒氛圍;城鄉局提案把河廊前段老舊建築、違章做整建拉皮;文化局則以「新莊文化地景調查研究」為基礎,期望將工程建設融入在地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