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不相信不接受中國可能的改變,逼迫兩岸關係僵持在奇怪、過時的模式底下,彼此叫罵彼此猜疑。沒想到竟然還得等到國民黨重新執政,才有辦法搖動反共恐共意識的根本。博鰲會議一連串發展最核心的意義是台灣方面改變態度,結果得到中國也很有彈性的正面回應。
在一件事上,民進黨是國民黨政權的真正繼承者,那就是反共恐共的態度。
反共和恐共,不完全等同。恐共,害怕共產黨、不相信共產黨,會決定反共的方式。國民黨半世紀前和共產黨多次交手,一路潰敗,留下了深刻的恐懼。所以國民黨反共的策略,講明白了,就是逃躲就是隔絕,害怕與中共任何接觸都會被騙被害。
恐共必然將中共想像得很強很大,不然不必害怕。反共又必然想像中共不會一直強大下去,不然拿什麼本錢去和中共對抗?國民黨於是建立起一套信念:中共是永遠的敵人,比我們強大的敵人,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冒險和他們交接,不過中共不會一直強大下去,他們很快就會崩潰瓦解。
這套信念,竟然源源本本保留在民進黨的執政態度裡,很多事都「輪替」,執政者恐共反共的信念,卻沒跟著「輪替」。
八年中,世界上發生了許多變化,卻也都改變不了民進黨從國民黨那裡繼承來的信念。八年中,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進一步吸引投資、進一步發展經濟,換句話說,中國愈來愈強大,而中國強大和世界的關係愈來愈密切。
這些變化看在民進黨眼裡,祇有單一效應,就是中國比以前更可怕、中國更有能力傷害台灣,也就更加強了民進黨與中國敵視對立的決心。
民進黨執政者看不到的,是這些力量產生的其他複雜效應。中國變得富裕,同時也就變得比從前自信,中國進一步與世界接軌,同時也就大幅降低了對外面的仇視緊張。
以前的中國,是很僵硬是很惡霸。其僵硬、惡霸有根由的。中國鎖國封閉、貧窮落後,就祇能靠將挫折發洩給想像的外在惡魔,才能活得下去。失敗自卑激起病態的高傲民族主義,沒有裡子祇能硬要面子,使得中國格外講究形式上的尊嚴,到斤斤計較的地步。
這些因素,使得台灣問題格外沒有空間沒有彈性。更何況台灣的繁榮對照著中國的破敗,增加了這中間的嫉妒情緒,中國人怎麼能坐視台灣有一點想要脫離的表現?
可是這些條件,這些情緒,不可能完全不變。事實上最近幾年這些條件、這些情緒也的確巧妙改變了。中國不再是、也不可能是以前那樣鐵板一塊的中國。
民進黨不相信不接受中國可能的改變,逼迫兩岸關係僵持在奇怪、過時的模式底下,彼此叫罵彼此猜疑。沒想到竟然還得等到國民黨重新執政,才有辦法搖動反共恐共意識的根本。博鰲會議、「胡蕭會」一連串發展最核心的意義是什麼?是台灣方面改變態度,相信中國不是沒有彈性的,用一種彈性的態度伸出手,結果得到中國也很有彈性的正面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