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個人理財規劃的步驟中,一般會先設定人生目標與期望,接著分析評估整體財務情況,依目前狀況,擬定要達成人生目標之理財計畫。在一個理財計畫中,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需考量個人的年齡、資金需求及風險承受度等,通常會有一個核心投資組合搭配衛星投資組合,核心投資組合通常是投資的主要績效來源,而衛星投資組合則是輔助加強績效表現,故通常會選擇較具題材性、攻擊性的投資標的。其中「貴金屬」即是一個適合用來作為衛星投資組合標的的項目。
一般泛指的貴金屬,包括黃金、白銀、白金、鈀金、銠、釕、鋨與銥等。本文將範圍限縮在黃金,因其在貴金屬產業所占的比重較高,且我們能接觸到的投資工具亦較多之故。
黃金的近代史
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各國普遍受惡性通貨膨脹影響,法定貨幣不被信任。在美國主導下,制訂各國貨幣與美元掛勾,並明訂35美元可換取一盎司黃金,被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此種類似金本位制的方式,基本上達成穩定戰後各國匯率與財政的目的,並且讓美元成為各國貿易往來、各種商品的計價單位,而後美元順利取代英鎊成為國際貨幣。1971年時,美國宣布不再接受以美元兌換成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美國雖然未曾說明理由,但筆者推敲可能的原因如下:(1)各國戰後經濟復甦良好,法定貨幣逐漸被民眾接受;(2)「布雷頓森林體系」限制了美國印鈔票的速度。為因應美蘇冷戰,美國必須強化軍備,並且自中東大量進口原油,印鈔票成了當務之急,而每年黃金產量卻有限。之後油元便流向世界各個角落,進一步擴大美元的影響力。
1980年代後,黃金曾一度式微,主要原因是全球經濟成長快速,對法定貨幣需求大增,各國央行開始減低將黃金列為外匯儲備的重要性,雖然歐洲有限制各國每年出售黃金的數量,但仍讓金價好長一段時間積弱不振,直到2001年美國「911恐怖攻擊」,才讓金價開始築底上揚,亦開啟黃金多頭走勢之波段。
黃金所扮演的資產角色
概述近代黃金的歷史,主要是要為了說明黃金在資產中所該扮演的角色。使黃金上漲的題材大致可歸類為三種:(1)弱勢美元的避風港:美元是所有商品的計價單位,但美元本身的價值又該用什麼衡量呢?由於過去美元與黃金有兌換關係,當美國拼命印鈔票時,美元價值削弱,反向代表著以美元計價的黃金該上漲;(2)對抗通貨膨脹:通貨膨脹讓法定貨幣的購買力減弱,商品相對變貴,為保值之故,黃金成為首選;(3)避險功能:當地緣政治風險或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升高時,黃金便能發揮避險功能。因此美國在「911恐怖攻擊」事件後,陸續出兵阿富汗與伊拉克,北韓與伊朗的騷動,以及歐洲債務危機難解,都使得黃金成為搶手貨。
而臺灣人擁有實體黃金的理由,通常是傳統結婚習俗、小孩彌月、長輩生日,以及平常打扮用的金飾配件。如果是以投資為出發點,應該是以資產配置的一部分,即作為衛星投資組合較為恰當。理由是金價與其他投資資產的表現,經常呈現低度相關或負相關,可以平衡投資組合風險。一般建議黃金投資比重應占整體資產的10%以內,因為金價與黃金類股股價的波動也不低,比重若太高,反而失去平衡投資組合風險之目的。
各類黃金相關理財工具
目前倫敦、蘇黎世、香港、紐約、伊斯坦堡及上海都為黃金現貨主要交易市場,其中又以倫敦最具代表性,常成為以黃金為標的所衍生出來的金融商品之結算標準。目前在臺灣可接觸到的黃金理財工具,並分述如下。
實體黃金:
一般實體黃金都在銀樓交易,金價由銀樓公會統一發布,價格的標準係根據國際金價,並反映新臺幣匯率的變化而來。金飾價格則包含工錢、設計費等,純投資則可以黃金條塊為主,因為賣回給銀樓時,工錢與設計費是不計價的,成色也可能使價格減低。銀樓金價的買賣價差可能到達5%至7%。少部分銀行有經營實體黃金交易,黃金來源通常是瑞士銀行與匯豐銀行等國際上從事黃金交易多年的大型銀行。由於銀行提供標準化的黃金條塊與買入證明,信用程度較高,回售給銀行時,買賣價差多在1%至2%間,成本相對較低,是近年來興起的管道。而具紀念性的金幣、銀幣通常是收藏用,買賣管道多數在集郵社與網路拍賣等,價格較混亂、品質堪慮、糾紛也多,較不建議拿來作為投資標的。
黃金存摺: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銀行開辦黃金存摺業務,報價以新臺幣與美元居多,最小單位為1公克,買賣價差在1%至2%間,甚至可在網路銀行交易,或定期定額買入,就像共同基金一般。如果買進數量達一定程度時,部分銀行還提供領取實體黃金的服務,但要補繳一定差額,以反映交易實體黃金的較高成本。由於黃金存摺少了保管實體黃金的麻煩,在必要時又可領回黃金,交易方便且安全性高,成為臺灣投資人的新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