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環境 全方位學習
美國物理學家Isidor Isaac Rabi回想二十世紀初前往歐洲學習的經驗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那一代到歐洲求學,大都是去德國,不只學習科學,也學習當地的品味、風格、素質與傳統;就像看歌劇,不只是要知道歌詞,更要學習欣賞音樂的本質。」(People of my generation went abroad, mostly to Germany, and learned not the subject, but the taste for it, the style, the quality, the tradition. We knew the libretto, but we had to learn the music.)
去年離開台灣前往北京清華大學就讀的徐同學以Rabi這段話說明自己離鄉背井、異地求學的心情,「年輕,就該花時間問自己,人生的意義和未來的方向。」而遠離熟悉的一切,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在完全獨立的氛圍下,讀書、旅行,重新認識人、事、物,似乎才能得到答案。
幾乎每一位受訪的學生都吐露出相同的心聲。另一位也在北京讀大學的台生逄同學這麼說:「來這裏讀書本是做一次冒險,雖然事前做足了準備,仍然不能保證會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但我希望能認識一下這裏各式各樣的人,從生活中體會中國的各個層面,也提升自己的視野。」
大陸飲食天候殊異 網路管制台生叫苦
即便來自台北大都會,選擇來到香港就讀商學院的周同學初來乍到時,仍舊對學校裏有手扶梯這件事感到驚奇,「很有百貨公司的時尚感。」她形容。但只要一離開校區,聽不懂廣東話便在生活中形成不小的障礙,不過,台灣口音倒是意外為她贏得許多友誼,不僅香港和大陸同學會很興奮,「我最喜歡『康熙來了』、『五月天』……」等等,連逛街時店員的態度都會突然親切起來。
香港的高物價,讓她對花錢如流水這句話深有所感。生活中最痛苦的便是,半夜從網路上看到各種台灣美食,讓她思鄉的心情更加深切,「跟香港比起來,台灣各種攤販和夜市的小吃,真的非常親切和美味,這是唯一到目前還無法適應的地方。」
飲食口味的差異,幾乎是異地求學的共同經驗。在北京念書的徐同學就說:「在台灣我不吃辣,但大陸菜習慣放辣椒,儘管他們總說不辣、不辣……,不過兩週後,我學會吃辣了。」
比較起台灣相對乾冷的北京,也讓他雙手脫皮,十七、八歲孩子的適應力畢竟強,「來了兩週,手脫皮,然後長新皮,就不再脫皮了。」武漢季節轉換時,三天之內溫度可從攝氏廿三度降至三度,台生韋同學提到:「學校宿舍卻沒有配備空調、熱水器,冬天往往要打水或去公共澡堂才能洗澡。」
最讓台生苦惱的是就醫的方便性與信任感,由於大陸沒有全民健保,看病頗為昂貴,在北京就學的台生俞同學就說:「看病不能預約,一大早就要去排號,票還都被人先買走,再花更高的金額向他們買票,實在麻煩。」另一位也在北京的台生陳同學則是建議有意到大陸求學的台灣學生,儘量備妥平日可能用到的藥物,注射疫苗或是健康檢查也最好在台灣先處理好,再出示醫療證明即可,避免不確定的風險。
網路管制是令台生比較困擾的地方,畢竟在台灣習慣了網際網路四通八達,因此,在大陸校園裏,「翻牆」軟體大受歡迎,也幾乎是學生與校方之間公開的祕密。但就像徐同學所說:「曾經熟絡的朋友、家人,如今只能通過網路連繫,是很感慨的。」
台灣美食收服人心 機車大軍嚇壞外生
台灣美食不僅台生難忘,連來台灣讀書的陸生、港生也被徹底征服。有位來台念大傳系的港生就說:「我愛台式便當,百吃不厭。」而台灣最有名的摩托車大軍,每每讓外來客看得傻眼,她坦承,第一天來台,嚇到哭,馬路總是過不去。
台語不通也是,大傳系實習刊物分配採訪地方鄰里長,習慣使用台語溝通的地方人士看到來了個什麼都聽不懂也說不通的港仔,根本懶得理,一個簡單的採訪功課,得跑上好幾回,最後還是央求同學陪同,才解決難題。另一位港生則是因為國語不夠好,總是反覆聆聽教授上課錄音帶,快一個學期之後才完全適應。
同樣來自北京,剛巧申請進入南台灣某大學就讀的一位陸生卻對台灣美食有不同的感受。南台灣飲食口味偏甜,「剛來時我總覺得每頓飯都加了糖,連臭豆腐都是甜的。」如今她的味蕾已向便宜又好吃的牛肉麵投降,但對燠熱的氣候卻始終無奈,北京老同學從微博稍來下雪的消息,她卻還在穿短袖,「我過了一生中最長的一個夏天。」
台灣人的熱情、友善是出了名的,來台學企管的一位陸生在開學第一天就收到一個大驚喜,當天是他的生日,原本預計得獨自在異鄉度過,沒想到全班同學買了一個大蛋糕為他慶生,他嚇壞了、也開心極了。
在北台灣就讀的某陸生對台灣物價太過高貴感到吃不消,學費貴、課本貴、吃飯也貴,再加上陸生打行動電話只得使用一分鐘十幾元的易付卡,一個不小心,一個月的電話費帳單便高達一、二萬台幣,沉重的經濟壓力、不得打工的禁令,「我們只得靠讀書來掙錢,多賺點獎學金。」他說。
從飲食、消費、氣候到與家人連絡……等,離鄉背井,獨自在外,兩岸三地大學生嘗試完全獨立的生活,享受自主與自由的同時,也正想辦法適應、融入新的環境,過程之中有笑有淚,全都是成長的軌跡。
大陸學子挑燈苦讀 基礎學科要求極高
大陸大學生的競爭與拚勁眾所皆知,對於在大陸求學的台灣學生來說,無不個個繃緊神經。台生俞同學說:「上圖書館,是每人每天都在做的;只要課本提過的詞,同學馬上手裏就抱這個詞的教材課本。」高度的競爭力與壓力甚至延伸至必修的實習學分,「沒有實習過,畢業就沒工作。」她直言,搶國際知名大企業的實習機會,是系上每個大學生都在做的事,否則就只能等學校分發,實習成績的好壞,與未來找工作的機會,更是直接劃上等號。
「同寢室有兩位室友,每天熬夜苦讀到二、三點,早上六時宿舍電力一通,立刻起床自習,讓人看了就怕。」她說,宿舍十一時就斷電,但為自修,幾乎人人自備二、三個充電式檯燈,「在這裏,有非讀書不可的氛圍。」除了用功,能進大陸重點大學就讀的學生,幾乎個個天資聰穎。她說有位得過物理金牌的山東同學,整學期概率論的課都沒出現過,但同學之間只要遇有不懂的,請教他就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