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2011)年底爆發的日本奧林巴斯(Olympus)財報舞弊案件震驚全球,這間有著92年歷史的日本老牌企業,在管理階層長期威權領導下,使得公司治理與風險管理成效不彰,也讓管理者得以利用日本會計準則的漏洞,編製會計假帳,隱匿投資損失長達13年之久,致使優良企業的信譽毀於一旦。
面對此案件,我們除了為這間公司感到惋惜之外,更該關注的是,在現今經濟活動日益複雜的環境下,財務報表舞弊的手法相當多元且不斷演進,究竟該如何防範?而從臺灣已經發生過舞弊案件觀之,從財報中哪些項目得以窺見不實?又有哪些非財務資訊能夠發出舞弊警訊?面對層出不窮的舞弊案件,我們該反思,倘若在臺灣,以目前企業財報品質與法令環境,是否足以抵擋類似事件的發生?
舞弊始於人性 貪婪為萬惡之首藍
「細數臺灣以往發生過的舞弊案件,幾乎都與管理階層的偏差行為難以脫勾,而此次日本Olympus的假帳案件也不例外!」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張漢傑感慨的說,多數惡意破壞型的舞弊,幾乎都與董監事及經營管理階層脫不了關係,而Olympus投資虧損均在業外,這有別於傳統舞弊案件,也因為是業外投資虧損才能隱匿如此久,因為這部份只要高階主管串通,不似本業作假容易牽連甚廣,更由於其有心操弄,因此不易從一般容易取得的財報資訊或財務比率察覺危機,尤其是經過長時間才爆發的舞弊案件,事後分析其手法,幾乎都有著十分縝密的計畫,讓投資人難以察覺、防不勝防。
管理階層舞弊 治理結構更迭為警訊藍
不過,舞弊也非完全無法事先偵查,凡走過必留下軌跡,即便種種財務資訊在管理當局的刻意操弄下,無法立即看出危機發生的可能,但得以想見的是,舞弊案件的發生始於「人」,而「人」要在層層防線中獲得舞弊機會,勢必有著鬆散易於突破的管理機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概念薄弱或實施情形不確實的企業,舞弊發生的可能性相對就高,審計準則委員會主委張銘政亦指出,發掘舞弊的首要關鍵,就是觀察董事會的運作狀況、公司治理的落實情形等,來評斷舞弊發生的可能。
因此投資人除了把焦點放在財務資訊外,也可以多留意「非財務資訊」中所能解讀出的訊息,像是股權結構的變化、董事會組成份子、重大訊息的公布以及背書保證紀錄等項目,而藉由「非財務資訊」的深入推導,更能有效發現可疑端倪,例如:現金流量分析異常、治理結構頻繁的更動(董事、經理人頻頻更換)、外部專業人士的異動(外部董事、簽證會計師的更換)等等。這樣的訊息配合財務資訊兩相對照,才得以綜觀公司經營全貌,增加發現舞弊的機率。
《蒸發的股王-領先發現地雷危機》(葉銀華,2005)一書中曾指出,若將地雷危機企業發出的訊息作統整,可歸納出下列十項風險特性,投資人亦可引以為鑑。
(1)控制股東持股比持續下降。
(2)董事會趨內部化,控制股東的權力與承諾偏差程度擴大。
(3)大股東、機構投資者持續出脫股票。
(4)董事、監察人、財務主管多人辭職或經常更換會計師。
(5)長期投資過多,且設立許多投資公司與複雜海外轉投資。
(6)公司存在許多重大且異常的關係人交易。
(7)大股東與董監事股票質押比過高,或有介入股市的傾向。
(8)頻頻調降財測。
(9)管理當局有激進認列營收的傾向。
(10)過高的員工分紅配股。
鑑古知今 舞弊常見之七大手法藍
除了由上述高風險特徵來看出警訊,我們亦可由過往臺灣曾經發生過的舞弊案件,試著歸納管理階層經常運用的會計舞弊手法,由這些可能的手段為起點,推衍出在財務與非財務資訊上可能出現的徵兆。以下歸類出舞弊案件中常見的七種手法,提醒財報關係人多加留意、小心防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