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翻滾吧!阿信》中,彭于晏飾演一名有長短腳的體操選手,隨著電影的賣座,許多人知道「長短腳」這個名詞;到中醫院推拿時,也常聽到醫師說是因為長短腳造成腰痠背痛。到底什麼是長短腳?只要雙腳不等長就要立刻矯正治療嗎?該如何及早察覺自己有長短腳問題?
長短腳不等於
脊椎側彎、骨盆歪斜
臨床上,因為輕微長短腳很難察覺,很少人會因長短腳就醫,多半是身體出現腰部痠痛、腳踝腫痛、脊椎側彎或自覺體態不對勁等前來檢查,才知道自己有長短腳。但這並不表示身體的痠痛、脊椎歪斜都是因為長短腳所引起。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陳子敬說:「從上到下的任何一個骨骼,像脊椎、骨盆、大腿骨、小腿骨、膝關節、腳踝、腳弓的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有可能造成長短腳,但不要太過緊張,即使有長短腳,通常是外觀上的不平衡,與脊椎側彎、骨盆歪斜關係不大。」
長短腳成因可分為「結構性」和「功能性」。「結構性」指的是脛骨、股骨或盤骨曾經出現骨折,癒合之後,長度減少所形成;或是在成長時下肢有不對稱的生長,但情況很罕見。「功能性」則指因腰部、臀部肌肉狀態不良引起,特別是髖關節伸展肌肉群力量不足或腰大肌太過緊張導致兩隻腳長度不一樣。大部分的長短腳屬於身體功能性,而非結構性問題。
圖片提供/大家健康雜誌
台大醫院骨科部小兒骨科主任王廷明醫師更明白表示,有些看起來為長短腳,實際上卻很正常,像單側臀部肌肉纖維化(俗稱青蛙肢),由於髖關節無法正常內縮,走路時必須提高對側骨盆。又如有些神經肌肉損傷、關節僵硬或疼痛的人,走路時也會有跛腳及長短腳症狀。此外,有些髖關節發炎、先天性髖關節脫臼、先天性半身肥大症、小兒麻痺、生長板受傷等也會出現長短腳的表現,由於因素並非單一,因此要不要治療長短腳問題,需進一步評估及診斷。
差距2公分以上
才需就醫治療
究竟雙腳差距多少代表有長短腳?陳子敬治療師指出,醫學文獻對於長短腳的差距公分仍有討論空間,若差距在嚴格定義的0.5公分,10個人裡面就有4~6個人有長短腳;若是相差2公分以上,則比率下降至1%以下。
目前坊間有雙腳差距3公分及5公分為長短腳的說法,王廷明醫師認為,5公分的定義應與殘障手冊有關,因為輕度殘障的成人鑑定標準為雙腳差距在5公分以上。至於3公分的差距,王廷明醫師解釋這是因為若相差3公分以上,以墊鞋子來矯正的效果不佳,應考慮手術延長。這是進行延長手術前與病患溝通的治療語言,與長短腳定義無關。
當差距在2公分以內時,很多人可能沒有症狀,外觀也看不出來,若無明顯不舒服,可不需治療,但如果擔心脊椎退化、背痛問題,可用鞋墊將短側墊高即可。製作一雙合適的矯正鞋墊,通常需要經過多次的微調才能完成,既耗時,費用又高,多達1萬元以上。目前最新的熱塑形材質,可直接加熱到600度,患者的腳直接踏上去之後,即是自己的腳型,非常符合量身訂做的概念,價格從5、6千至1萬元皆有,健保並不給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