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吱吱喳喳地擠進鶯歌的「楊莉莉青花工作室」,在老師的指導下拿起畫筆,在毛胚上彩繪,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作品……什麼是藝術?對楊莉莉而言,藝術不該是束之高閣,讓人望而生畏的展示品。藝術,可以是你我手上的茶杯、吃飯的碗盤;藝術,也可以是最生動有趣的教育,讓大小朋友們在玩樂之中培養美感,同時對文化產生認同。
楊莉莉創作的青花,是國宴指定餐具,也是總統贈與外賓的禮物。她的作品只有藍、白兩色,卻展現出多彩多姿的意境;她畫畫從來不打草稿,拿起筆來卻如行雲流水,一轉眼,細緻的蝴蝶、金魚,或是含笑的胖娃娃就在瓷器上活了起來。誰又能料到,這位媒體封為「臺灣青花女王」的大師並非科班出生,三十多年前,她的身分是陶瓷廠女工。
(照片/楊莉莉提供)
楊莉莉的父親早逝,由母親一人獨撐家計。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十七歲的她就進入北投的陶瓷廠當畫工,組長畫一個圖案,她就照著描繪,不斷複製。雖然每天畫到手軟,但楊莉莉卻也畫出了興趣。當她覺得某家工廠「不好玩」了,就換一家工廠,不只為求賺錢餬口,更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手實做,這裏學一點、那裏學一點,學到各式各樣的技巧。她也拜師學工筆畫,畫藝日益精湛。她形容當時的自己像個四處「提劍比武」的人,挑戰臺灣大小美展,成績亮眼。二十六歲,楊莉莉就舉辦了第一次工筆花鳥個展,但她對自己並不滿意:「畫展時,有人問我為什麼不導覽?我心想為什麼要導覽,工筆畫不就是這樣嗎?花就是花、鳥就是鳥,索然無味。」那顆期待開創個人風格的種子,此時已在楊莉莉心中萌芽。
三十八歲那年,楊莉莉與丈夫離異,成為了單親媽媽。該怎麼養孩子?這個問題讓她心慌。她想到:自己最擅長的就是畫陶瓷,似乎也只能用這項技藝,撐起這個少了父親的家庭。於是,她帶著僅有的新臺幣二十萬元來到鶯歌,「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做點東西出來,不做馬上就要餓肚子了。這也算『置之死地而後生』吧。」她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年幼的孩子,兒子幸福的睡臉成為她的創作主題,也成為往後「楊莉莉青花」最大的特色;她將童年回憶中的玩具、剪紙融入設計,使作品滿溢著臺灣文化況味。只是,奮鬥的道路總是孤獨的,噓聲往往多於掌聲。有些人看不起她,認為她不過是女工出生;有些人攻擊她,說她的作品根本稱不上藝術;還有人占她的便宜,騙走她的錢……對於創作,楊莉莉也展現出「為母則強」的堅毅,或許難免在無人之時默默掉淚,但她在外人面前絕不示弱,也絕不放棄。她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青花廣受各界歡迎,時間,終究證明了楊莉莉的成功。回顧這段過去,她說:「我兜了一大圈,才走上創作之路。但這些路,卻不是『冤枉路』,這段經歷開了我的眼界,造就了今天的我。」
鶯歌是楊莉莉從無到有的起點,也是她的第二故鄉。久居於此,楊莉莉卻看到了許多問題:為什麼老街上的商店,每家賣的瓷器都大同小異,賣的甚至是中國、越南的進口貨?為什麼鶯歌的陶瓷工廠一家家地歇業,那些以工廠為生的人又該怎麼辦?
楊莉莉形容自己是個「想到就做,說到做到」的人,她開始拜訪一家家工廠,探索各種合作可能,將瓷器與她的繪畫結合,研發出精美的陶瓷牙刷、沐浴用品罐、杯墊、圓珠筆。不但為面臨經營危機的工廠找出新生機,這些產品的價格也相對親民,使更多人能替自己的生活增添幾許藝術風味。問楊莉莉,最希望人們從她的作品中看到什麼?她微笑地回答:「我希望大家能看到愉悅,看到歡喜。」
楊莉莉也說:「我一個人好,不是真的好,大家都好才算好。」因此她更努力打造臺灣的陶瓷品牌,同時也想創造出屬於藝術家的平臺,藉由授權方式,讓更多創作者的作品能被世人看見。
楊莉莉的心中,還有一個大夢。她貸款租下一塊一百六十多坪的土地,將設立文化園區,預計在今年五月正式開幕。其中除了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向來客介紹陶瓷的製作、鶯歌陶瓷的產業,同時也設有DIY教室,希望人們來到鶯歌不僅是走馬看花,而能親近陶瓷、喜愛陶瓷,從中體會到陶瓷文化的趣味與雋永。又有人笑她傻,說這片地不過是租來的,在上面投入了這麼多資金,萬一有天地主不再承租,豈不是血本無歸?但楊莉莉說:「人生在世不過短短幾年,這輩子究竟要做什麼?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又是什麼?說穿了,就是要成為父母的驕傲、孩子的表率。再多的冷嘲熱諷聽聽就好,最重要的是問心無愧。該做的事,就是要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