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寶寶的厭奶期
剛出生的寶寶消化系統還未完全發育,新生兒只能透過喝奶來攝取營養,但是在連續喝了好幾個月的奶水後,寶寶對於奶水的味道會感覺到膩,喝的奶量開始減少,或是到了喝奶的時間也吃得很慢,這就是所謂的「厭奶期」。
厭奶的原因
馬偕紀念醫院營養課營養師徐于淑表示,隨著寶寶的月齡增加,味覺也會愈來愈敏感,因此在持續喝了好幾個月的奶水後,就會對一樣的味道生膩,但每個寶寶都有厭奶期,出現的時機也不太一樣,要看個別寶寶的飲食習慣,通常在3至6個月大時,都有可能出現厭奶的狀況,當然,也有寶寶完全不會有厭奶期。
偏食或挑食的原因
偏食和挑食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徐于淑營養師表示,嬰兒大概到了8個月大,才會表現出對食物的喜好;偏食通常指寶寶明顯的不喜愛某類食物,例如:不吃雞肉、豌豆等,只要有加某類食材的菜就不吃,或是會把食材吐掉;挑食並不針對食材,而是寶寶會不喜歡食物的色、香、味或烹調方式而抗拒,像是不喜歡吃五榖粥、不吃水果泥等,是不喜歡食物的搭配方式而非食材。但不管是偏食或挑食,可能是爸媽的餵食方式或習慣,還有寶寶自己的食量,導致他們對這些食物不感興趣。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生理上的偏食
因為小嬰兒還不會順利表達自己的意思,有時候對某些食物的喜好,可能反應了生理上的問題,就像有些老人家偏好吃軟爛的食物,並非出於自發性的喜好,而是因為牙齒咬不動而只好吃不硬的食物,同樣的情形也可能發生在小嬰兒身上。徐于淑營養師指出,如果嬰幼兒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和胃食道逆流的情形,因為吃東西會引起疼痛,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對進食興趣缺缺;而有胃扭轉症狀的嬰幼兒,吃流質的食物會引起不適,因此會偏好吃固體的食物。因此,當寶寶突然對食物出現特定偏好,爸媽也要觀察他是否身體不舒服。
食量小、胃口有限
雖說新生兒平均3個小時吃一次奶,但每個寶寶的食量不同,也會呈現不同的進食模式。徐于淑營養師表示,等到寶寶開始吃副食品,有些媽咪每次會準備很多種,但如果寶寶天生胃口不佳,他只會挑自己比較愛吃的,因此看起來好像很挑食,但其實是因為孩子吃不下。當寶寶在只能喝奶時,媽咪就可以觀察出孩子的食量較小,因此在副食品分量的銜接上就要拿捏好。
對「吃」心生恐懼
徐于淑營養師表示:「偏食或挑食會讓寶寶的營養不均衡,但對進食感到畏懼的寶寶,則會有較嚴重的營養缺乏問題,強迫餵食通常是寶寶拒絕吃東西的原因。」即使是很小的小孩,有時媽咪餵奶看到瓶子裡還剩下一點點,就想要寶寶把它喝完,但是嬰兒只覺得:「我已經飽了,為什麼還要逼我吃?」如果常常有這種強迫餵食的情形,寶寶對吃東西就會產生排斥心理。另外一種則是曾經生病住院、早產兒等,必須用口餵管進食的寶寶,對進食的印象較差,也容易有對食物感到畏懼。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幫助寶寶不偏食
造成寶寶偏食或挑食的結果,常常是多種不同因素所導致,像是寶寶胃口大小、家庭習慣的口味、餵食習慣,甚至是主要照顧者對進食的態度等,都可能影響寶寶的飲食,因此,要幫助寶寶不偏食,就必須從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開始。
不使用強迫的方式
有些寶寶從小就對食物沒有興趣,奶量少或吃奶速度較慢,甚至是畏懼食物,等到換成副食品時,也會有同樣的問題。徐于淑營養師建議,如果孩子對食物的興趣已經較低,千萬不要用強迫的方式餵食,只會讓寶寶對食物留下更不好的印象。
寶寶月齡較小出現厭奶期時,可以嘗試在孩子有點想睡覺時餵他喝奶,在半睡半醒之間,不知不覺就會喝下比較多奶水;至於大一點的孩子,在餵他吃飯時,儘量不要在談話中聊到食物,例如:「這個紅蘿蔔媽媽都燙過了,一定沒有怪味,快點來吃吃看」!徐于淑營養師表示,有些孩子已經對食物畏懼了,若在談話中一直強調或評論食物,只會讓他們更不想吃,因此,反而可以在吃副食品時說一些和食物無關的話題,例如:「昨天有沒有跟阿嬷去公園玩」?引開孩子對食物的恐懼。到了孩子2歲以後,有了自己的意見,甚至是已經開始上幼兒園,則可以利用說故事、聽繪本,或是同儕的力量來鼓勵孩子吃飯,會有比較好的效果。徐于淑營養師提醒:「常常在看到家長強迫孩子吃飯,到最後大人小孩都為了吃飯而頭痛,切記不要用強硬的態度逼迫寶寶,多嘗試其他方式,否則只會讓孩子更抗拒吃東西。」
挑食或偏食的影響
徐于淑營養師表示,如果寶寶長期處在營養不均衡的狀態,可能會影響日後的認知發展和學習狀況,注意力和學習的集中力會較差,常見的有身高體重比一般同年齡寶寶小,抵抗力較差或總是經常生病等。
偏食或挑食的寶寶,通常容易缺乏某些微量營養素,像是營養素「鋅」,會讓寶寶的生理發展較遲緩,若一直到長大還是很缺乏,則可能對青春期第二性徵的發育有影響。値得注意的是,如果嚴重缺乏維生素B群和鋅,則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味覺退化,因此他會覺得吃什麼東西都沒有味道,就對吃東西更沒有興趣,為避免孩子落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主要照顧者必須多加觀察,為什麼孩子會偏食、挑食甚至拒絕吃,再對症下藥來處理,若寶寶的身心狀況不對勁,記得尋求小兒科醫師或專業營養師的協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