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究竟喜歡什麼?」
「 我什麼都可以做,卻沒有特別想做什麼!」
「別人好像都知道未來的方向,只有我還在…」
人生,20 歲成年,困惑找方向;27 歲,進入社會3~5 年,迷茫為未來準備;30 歲匆匆而立,開始獨立承擔責任;35 歲人生原本進入穩定期,又有強烈的動機想還可以做什麼;40 歲,人生下半場啟動,第2 發展曲線又來叩門…。
面對一連串的問號,關鍵時刻,你真的做得出關鍵決定嗎?
很多決定做不出來的原因,是我們只看見社會價值期待的心理時鐘,根據時間軸在每個關鍵時刻敲擊,每敲一下,就心驚一下。但其實在生涯發展中,每個人內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自我成長時鐘,他想要的方向及儲備的能力,才能真正解決自我衝突,去除焦慮。
最近,林書豪,這個哈佛小子,一個快速竄紅的NBA 尼克隊控球後衛,不斷上演NBA 奇蹟。如果以一般社會價值來看,一個哈佛大學高材生一定能在金融中心華爾街找到好工作,為何他反方向選擇在NBA 中坐冷板凳,等待一線的機會?
23 歲的林書豪,當社會期許他往華爾街發展,心理驅使他往NBA 去,但因為選擇清楚,即使兩個時鐘看似衝突,坐冷板凳甚至要被除名,他都甘之如飴,真的讓他等到一線機會大翻身。
關鍵時刻,你的自我成長時鐘真的這麼清楚嗎?你有能力跟社會心理時鐘做清楚的對話嗎?
《30》雜誌與104 人力銀行合作,進行「27 關鍵、30 轉型」大調查,發現以下結果:
1. 超過一半的人對自己的工作價值感到模糊,職涯發展至少延後5 年。
2. 46%的人,想要在30 歲當上主管,但是準備時間緊迫。
3. 超過25%的人,25 歲才進入職場,距離定錨的關鍵27,只有2 到3 年的準備期。
可以看出職場現象是工作價值模糊,期待與現實有很大落差,所以會強烈感覺到被「噹! 噹! 噹!」的社會心理時鐘追著跑,關鍵時刻究竟該怎麼做關鍵決定?
1. 辨別什麼是關鍵時刻
沒錯,一個社會心理時鐘,在不同的時間點就會響一下,向你報時。人說:「30 而立」,大家面臨30 歲之前就開始恐慌,怕到了而立之年,還一事無成。有人更說:「40 而不惑」,只是很多接近40 歲的人,還在騎驢找馬,搞不定要繼續在公司待下去,還是離開,自己創業。
當社會心理時鐘20、27、30、35、40 定點報時,很多人不知所措。但職涯發展專家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黃素菲認為,你要隨時問自己5 個問題: 能力、興趣、價值、目標、性格, 知道這5 個問題的答案,有助於你內心自我成長時鐘的覺醒,一旦當你發現有什麼事讓你感到樂此不疲,不用別人催促,也不用別人盯,再苦再累都無所謂,這個時候你可能找到真正的關鍵方向。這時做的決定,一定是自己最想要的。
2. 關鍵決定如何做
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題,一般人在說YES 或說NO之前,因為缺乏系統性評估,害怕做決定,常常就乾脆不做決定,擔心「萬一做錯了怎麼辦?」
黃素菲說,做決定常有迷思:「行動之前,我一定要有絕對的把握」、「我的生涯發展只有一次機會,所以不能錯」、「如果我改變決定,就表示我失敗了」,這些都要從平日自我成長時鐘的生涯自信培養起。
其實所有的大決定,一定要從平日生活的小決定做起,實作美學專家蔡穎卿認為,一天該怎麼開始?該怎麼吃?怎麼安排?都是一種價值觀取捨的練習;如果平日沒有思考訓練,又怎麼能期待在20 歲或30 歲為自己做出重大決定。
很多人不做決定的原因,是希望全拿,「但任何關鍵決定都要學會取什麼、捨什麼,決定後,要有可執行的計畫,並實際行動,」蔡穎卿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