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進步」和「退步」的認知有著清楚的分野:例如從學生的成績和名次可以看出學業的進步或退步;由經濟指標可衡量一個國家的成長或衰退;過了一定年紀後,我們的體力和智能也會開始衰退……。因此,我們就像是上下樓梯般地為自己評分,也以此衡量他人、衡量機構和社會。
毫無疑問,成績、指標和測量法是有用的工具,但它們切入現實的方式,有時卻會讓我們看不見欲評估的現象的複雜性。舉例來說,老年時能力的退化可以是圓熟的因子,只要我們能平靜接受自己已進入一個年紀和疾病開始強加於自身的轉型階段。因為將過往經歷和成就與目前能力的限制相互調合,反而能達到另一種前所未及的新境界;在這層意義上,倒退其實是前進。或者,當一國的經濟成長摧毀了社會結構和社群賴以信仰的價值時,往往會帶來文化和人文的衰退。至於學術測驗,則很少能評估學生在智識、道德及情感層面的成長。人生混和著進步與衰退,如同糠殼與麥粒一起在田裡生長一樣,我們最好不要在收成前把他們分開。
進步與退步只在兩者轉換成另一狀態的動態過程中才有意義。一個短期的退步往往觸發長期的進步,這樣的案例常發生在情感與情緒的成長過程中:情感的挫折經常導致一陣子的退轉,心靈封閉了自我和自己的傷痕。但在沉澱之後,挫折便成為瞭解自我與滋養同理心的強大動力。一個忽略挫折且不願經歷退步的人,得承受一個風險,即他/她可能看見成功的可能性,卻仍舊以失敗告終,並活在與真實自我疏離的存在之中。
這代表進步與退步是一樣的嗎?不,畢竟我們還是想要為了成功奮鬥。但「成功」的紋理比我們想像的來得更豐富和幽微,它由我們的挫折、失敗和退步的棉線交織而成,也由個人成就的光影和色調組合而成。當生命看似走下坡時,讓我們得以慰藉的是:我們透過理解真實自我的方式獲得了進步,而最終的勝利在於,經由一連串形塑生命的奮鬥與掙扎,完成了自身的獨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