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孝儒 / Pili Wu 簡介
1986生,目前就讀於實踐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2008年創立了PiliWu-Design(吳氏設計)個人工作室,其所追求的不是放在博物館的東方文化,而是一切所見、所看、所感受到台灣最直接的生活態度與智慧;希望能由台灣出發,發揚台灣在東方設計的發言權。
我並不是從小就對設計有憧憬,只是在高中要考大學的時候,刻意想找一個自由的科系,誤打誤撞進入了實踐工業設計系,沒想到竟也滿符合自己的個性和喜好。那是一個讓人獨立思考的學習環境,必須自己去找教材,而不是被教材限制。設計對我來說比藝術更有意思,因為設計需要「人」去參與和應用,一旦有了人設計才能成立,於是我讀研究所時便專注在產品設計上。
以設計綴補文化斷層
許多從工業設計科系畢業的前輩,大多會進入3C公司上班,設計筆電、手機等商品。以前想到自己的未來,我也曾自問只能進入3C產業嗎?可是在那個領域多一個我和少一個我,好像沒有太大差別。雖然有點狂妄,但是如果我的替代性很高,又何必強迫自己投入呢?
正當五、六年前台灣在風靡北歐設計時,可能因為環境的關係,很少人正視台灣文化的設計。之前有不少國外設計品牌引進台灣,像是國際名牌亞曼尼Armani旗下就有一個家具品牌Armani Casa。讓我很訝異的是,他們竟然大量採用東方元素加以設計,用西方的角度去詮釋東方的語彙,例如明式家具,甚至還在亞洲販賣。這其中的衝突讓我想試著去尋找東方文化的樣貌。
我相當喜歡台灣文化,總是在思索,為什麼東方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美?我們看不到東方美的標準,反而從西方的角度來判斷、肯定自我。像是歐洲的巴洛克風格可說一直延存至今,但是台灣可能因為歷史的顛沛流離,很多文化已經出現斷層。那些消失的部分,我們嘗試吸收西方的元素來補充,於是台灣變得越來越亦步亦趨,沒有自己的思維。我的創作正是想要探索台灣文化斷層的灰色地帶。
「新台凳」融合新舊經典
2009年是我的設計生涯最為關鍵的一年。那年文建會首次參與全球設計之都義大利米蘭的設計展,並且設置了台灣館。我想要讓更多人知道台灣文化,勢必要找一個印證的窗口,剛好文建會釋出一個小展區,我極力爭取,企圖驗證自己對文化思索的結果,於是創作了「新台凳」——一張結合兩個華人時代意象的紅凳子。
發想設計時我必須先釐清:什麼元素可以讓西方人對東方文化產生直接的想像?最後我選擇中國古代達官貴人家中常見的「明式圈椅」,作為新台凳的上半部;而下方形體則是至今在台灣仍隨處可見的紅色塑膠凳。我認為紅凳子會大肆流行是因為非常順應台灣的街頭文化,有夜市、看野台戲等活動,經常需要大量移動,更有趣的是這兩項不具名的經典,如今還無法確切得知究竟是誰設計的。
這兩種椅子的設計,都是各自時代的經典象徵。讓這把新的凳子看似一體卻各自表述。上面是舊時代精神,下面是新時代生活,而且各自所代表的社會階級也一目了然。整體內涵是多麼矛盾,看起來卻又是無比自然。
好作品超越語言界線
在米蘭展場上,當我面對各國設計師的評價時,才深深體會到,如果一件設計無需言語溝通就能流露出所有意義,那就是最棒的!在各國展覽會場語言不通的情況下,藉由設計表現讓不同文化的人領會,不必講太多作品理念,當他向你豎起大拇指的時候,你就知道這件創作成功了。因為他們覺得這張椅子是美的,即使他以前沒聽過台灣,在認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也接受了台灣獨特的文化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