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一縷灑落床邊的鑲金光芒驅走睡意;拉開落地窗,頭頂竟是一整片蔚藍澄澈、晴朗無雲。誰料到一覺醒來,昨夜匆促踏過台北街頭,咬牙暗憎的冷冽刺骨、霏霏雨絲,如今像是一場遊走在混濁意識邊緣的幻夢,一切顯得那麼不真實。改變總是如此,蟄伏在一回回眼神流轉、一次次規律呼吸中,悄悄攀上看似穩定靜止的人、事、物,繁殖、吞噬,直到我們再也無法視而不見。
加拿大藝術家Erin Shirreff的創作《Sculpture for Snow》,第一眼看來僅是一個個從如茵草地竄出、神似Tony Smith知名作品《Amaryllis》的鋁雕塑品,但其實他所關心的是3D物件、2D影像、時間彼此錯綜複雜的關係。(圖片提供/ James Ewing Photography)
眾人與天氣攜手創作
靜止與變化的概念如此衝突對立,卻正是美國布魯克林區公共藝術計畫《A Promise is a Cloud》的核心理念。計畫名稱源自阿拉伯諺語:「承諾只是浮雲,唯有實踐才像落下的雨水一樣真實。」(A promise is a cloud, fulfillment is rain.),策展單位美國公共藝術基金會(Public Art Fund)共邀請Ohad Meromi、Erin Shirreff、Adam Pendleton、YOUNG-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YHCHI)四組藝術家,分別以雕塑、影像等型態各異的公共藝術進行詮釋。出人意表的是,藝術家們竟然讓創作與人、建築、甚至天氣交互影響,觀者在搬動、挪移的行為,風飄、雪落的遞嬗中,感受作品美麗而百變的動人風貌。
紐約黑人藝術家Adam Pendleton在廊道旁懸掛了16面夾雜銀、白、黑色,圖樣卻完全不同的旗幟。(圖片提供/ James Ewing Photography)
Adam Pendleton的作品令群眾感到好奇。(圖片提供/ James Ewing Photography)
邀雨雪共舞的雕塑
攝影能捕捉到真相嗎?根據照片,有可能重建被攝的原始物件嗎?加拿大藝術家Erin Shirreff的創作《Sculpture for Snow》,第一眼看來僅是一個個從如茵草地竄出、神似Tony Smith知名作品《Amaryllis》的鋁雕塑品。但是當我們繞到另一個角度觀察,赫然發現雕塑下半段薄如紙板,彷彿輕盈飄逸的2D摺紙,即將騰空而起。2006年,Erin為拍攝錄像作品《Sculpture Park(Tony Smith)》,根據《Amaryllis》的照片重建模型,而《Sculpture for Snow》其實就是模型的真實放大版。這次,他再度深入審視3D物件、2D影像、時間彼此錯綜複雜的關係。更特殊的是,作品的紋理與光澤,受到降雪、降雨等天氣影響,在不同時間點觀看都將產生不同感受。
藝術家Ohad Meromi的作品《Stepanova》。(圖片提供/ James Ewing Photography)
解構語言和框架
計劃中亦不乏挑戰權威、顛覆傳統的藝術作品。例如《Black Dada flags》作品,紐約黑人藝術家Adam Pendleton在廊道旁懸掛了16面夾雜銀、白、黑色,圖樣卻完全不同的旗幟。他延伸之前的「black dada」計畫,讓「dada」染上灰「黑」色調;「black」也被隨機拆解成字母A、K……,呼應「達達主義」對於無意義的追求,徹底顛覆英文中「dada」和「black」的原意,更瓦解旗幟象徵特定權威且可辨識的傳統功能。旗面圖樣擷取樣式各異的美國藝術家Sol LeWitt的《Incomplete Open Cubes》系列雕塑,在隨風飄揚、變換型態時,更賦予black dada「無限」的可能。
《A Promise is a Cloud》計畫以「改變」為基調,解構公共藝術必須「永久」、「穩定」的傳統思維,但是隱藏在作品低調外觀背後,那些深奧、隱晦的含意,不禁讓人懷疑:如果褪去「美感」,公共藝術還會是藝術嗎?而繁複的藝術論述,能與多少公眾對話?又還殘存多少公共性?這個難題,索性交給藝術家去傷腦筋吧!至少《A Promise is a Cloud》毫無疑問地實踐了他們腦中醞釀的想法,而這就是像雨水一樣,最真真切切的「改變」。
YOUNG-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的作品《The Struggle Continues》。(圖片提供/ James Ewing Photography)
●A PROMISE IS A CLOUD公共藝術展
Date/即日起~10.07
Web/www.publicartfund.org/apromiseisaclou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