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遠見民調中心進行的全國民眾幸福感調查,《遠見》本期也與EOLembrain東方快線市調合作,進行「五六七年級生‧世代幸福感調查」網路調查,鎖定20~45歲的族群,分析青中壯年對於幸福感的各項滿意程度。
結果顯示,如果0~3分代表非常不幸福、4~6分代表不幸福、7~8分代表幸福、9~10分代表非常幸福,那麼整體受訪者的幸福平均分數是6.38分。約55.6%的人認為自己還算幸福或非常幸福(表1)。
其次,女性在幸福感、生活滿意、健康滿意、人際關係、自我實踐的滿意程度都優於男性(表2)。
而各年齡層中滿意度最低的,則落在25~29歲間,只有45.7%認為自己幸福,亦即超過一半認為自己不幸福(表3)。
20~29歲年輕人幸福感最低
近年來台灣30歲以下的年輕世代面臨失業率比其他年齡層高三倍、達12%的陰影,讓他們對於自我實現的滿意度也成為各年齡層中最低的,只有27.9%。
調查結果,民眾認為最重要的幸福三大要素是個人身體健康(68.7%)、夫妻或伴侶間的情感(51.9%)、收入(51.8%)(頁218表4)。
有趣的發現是,只有6.5%的人認為有無房產會影響幸福,身材、長相這些項目,也只有4%而已。顯然多數青壯族群的價值觀跟輿論所形塑的印象不太一致。
交叉分析後發現,年紀愈大者愈重視個人身體健康,收入愈高的人認同伴侶情感會影響個人幸福的比例也偏高。35~45歲中年男性則偏向認為「工作成就」會影響個人幸福。
外在的社會環境對個人幸福感的影響程度因人而異,但若要選出會影響幸福的社會因素,78.7%的民眾認為經濟問題是最嚴重的項目、其次還有居住問題(37.5%)和社會風氣問題(36.8%)。至於兩岸關係與拓展國際外交這些國家重大議題,反而列在年輕族群選項的最末端。顯然新世代是愈來愈小我的世代(頁218表5)。
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讓人擁有幸福感的方式,獲54%支持的第一名是「在親密好友或家人的陪伴下享受晚餐、聊天或做什麼事都好」,二、三名是「伴侶關係融洽」和「在家享受悠閒、無所事事的假日」(頁218表6)。
交叉分析性別、年齡、收入等條件後,東方線上&東方快線行銷副總監李釧如分析,20~34歲女性肯定「親友陪伴」就有幸福感,35~45歲女性經常感到幸福的時刻是「覺得自己過得比別人幸福」;35~45歲男性則偏重「伴侶關係融洽」和「從事喜愛的運動或活動」能帶來幸福。
月收入低於2萬元者,幸福來自品嘗美食
另外,月收入低於2萬元的人偏好「品嘗美食佳餚」來獲得幸福;每週工時超過55小時的人最容易幸福的方式就是「在家享受悠閒無所事事」。
問到「擁有什麼會讓自己變得比現在更幸福?」在提供14個選項、且只能單選的情況下,前三名依序是豐厚的收入(36.8%)、溫馨美滿的婚姻或伴侶關係(12.4%)、和健康的身體(11.6%)(頁219表7)。可見收入、伴侶(家庭)、健康可說是台灣人的「幸福鐵三角」。
有趣的是,隨著台東賣菜阿嬤陳樹菊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後,社會上對於慈善家的尊敬與景仰大增。當問到哪種角色的人最幸福呢?在提供14個選項、且只能單選的情況下,「慈善家」跳出來,獲得最多的支持,達21.3%。
社會愈來愈競爭,年輕人成家立業都延後,也讓含著金湯匙出身的「富二代」登上第二,占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