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靠ECFA混四年,孤注一擲重押中國市場,讓台灣經濟錯失逆轉勝的機會,失業率連年高居四小龍之冠!無連任壓力後,他專斷獨行,不再把民意當一回事,全民健康被犧牲、油電雙漲讓大家一次痛個夠,而對資本利得課稅「捉小放大」,更是選前選後兩樣情,連國民黨立委都覺得無力護航、愧對選民。馬政府一連串荒腔走板的決策,不公平不正義到了極點!馬英九連任的第一年,人民不能罷免他,立法院在野黨又表決不過國民黨,投了一票卻必得忍痛四年的人民祇能上街頭討公道,大聲告訴馬英九:錯誤的決策比貪汙更可怕!
錯誤的決策比貪汙更可怕,台灣從龍頭變龍尾
怨氣衝天的五月,是台灣人民最無力的時日。馬英九總統近日「脫胎換骨」像換了個人,對美牛瘦肉精、油電雙漲且一次漲足的決策,讓人見識到他乾綱獨斷、一意孤行的一面。
選前,他口口聲聲要苦民所苦、聞聲救苦;選後,他視若無睹、充耳不聞。他囊括六八九萬選票的連任大喜,人民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因為有四成以上投他票的人「悔不當初」,全國更有超過六成的民眾對他的表現不滿意。
(圖片提供/新新聞)
馬二任「登基」大典前夕 歷史罵名遠勝扁連任之初
馬英九及他最核心幕僚心裡想什麼,外人很難窺知。他趕著在第一任任期結束前清除所有執政障礙,期待全新的第二任能開低走高,贏得歷史美名的企圖或可想像,但他思慮不夠縝密、手段太過躁進,結果適得其反。在他第二任「登基」大典前夕,他的歷史罵名已遠遠勝過陳水扁總統連任之初。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而且民意如流水,隨時可以沖垮執政者的不當施政。馬英九從一月十四日開完票那一刻站上天堂,卻可能在五月二十日就職日掉進地獄,這一切,都要從馬政府一連串「不可思議」的決策談起。
首先,是美牛瘦肉精事件,在「確保國民健康」和「償還美國挺馬的選舉債」之間,馬英九用了最拙劣的處理手法,全民健康被犧牲了。
馬英九一手主導了美牛開放政策,表面上是為換取赴美免簽、助台參加國際組織等國家利益,遵守國際貿易規則,但他不做政策說明,在國際談判上也不討價還價,或爭取時間換取空間,反而一股腦兒配合美方時程,甚至比美國人更急,讓多數人認定他和美國一定有什麼「暗盤交易」,才會這樣急著履約,把他的壓力轉嫁給全民。
也因馬英九對美牛瘦肉精決策欠缺正當性,連國民黨籍立委都無法被說服,很多藍委迫於民意壓力,提案支持瘦肉精「零檢出」。
但美國爆發第四起狂牛症確診案例,讓瘦肉精闖關雪上加霜,在野黨趁勢發動奇襲要禁美牛進口,結果贊成與反對同票,最後是立法院長王金平投下反對票,才保住馬英九的顏面。
(圖片提供/新新聞)
油電雙漲引動萬物齊漲 鹿港人以選票狂表憤怒
其次,是油電雙漲,引動萬物齊漲,小市民怨聲載道。
被馬英九捧為「總統頭號財經顧問」、「財經建設總規劃師」的副總統蕭萬長,原本在波油電雙漲決策中完全沒有角色,他歷任財經要職,但英雄無用武之地,直到他「凍未條」表示不認同,再加上王金平也開口,最後才政策大轉彎,分三階段調漲電價。
其實不問蕭萬長,馬英九也可以聽聽他信得過的企業「馬友友」和財經學者怎麼說,至少問一下陳?和施顏祥意見,總不會這些人都一致建議他油電雙漲,而且一次漲足吧,至少有專業良知的官員、幕僚會建議他「基於社會觀感」,要漲價前先做點內部改革或配套措施,這樣才能漲價有理。而他不看時空環境,就說「現在不痛,以後更痛」,祇更凸顯他不食人間煙火、不知民間疾苦。
為反映國際油價成本而調漲油電價,絕大多數人可以理解。但若因中油、台電的浪費和不效率造成虧損,要以反映國際成本來漲價補虧,而且選前凍漲、緩漲,選後卻要一次漲足,造成漲價的預期心理,讓各行各業都恐慌跟漲,這種不做細緻思考的油電雙漲政策,造成產業競爭力下滑、消費緊縮、通貨膨脹……等一堆副作用,很難教人民不生氣。光看鹿港小鎮選舉,從來不曾贏過的民進黨,沒什麼表現,居然拿下七成多選票,就知道人民對馬英九有多憤怒。
拍蒼蠅不打老虎 選後不再提房屋實價課稅
再者,同樣是對資本利得課稅,但馬政府「捉小放大」,祇課證所稅,不做房屋交易實價課稅,又是選前選後兩樣情。
「有所得就該課稅」是最基本的租稅公平正義,但選前馬英九力主打房,縮小貧富差距,選後卻輕放了最具暴利、影響人數較少、又可以課到較多稅的房屋交易實價課稅,反倒選擇了課稅計算複雜、影響近九百萬股民、過去沒有成功過、大戶又可用「人頭」逃稅的證所稅,「如果不是決策者頭腦不清,就是背後有不為人知的龐大利益交換,」市場人士說,傳言選前建商給了馬英九、吳敦義不少資助,對應選後不再提房屋實價課稅,似乎有跡可循。
在復徵證所稅的決策過程中,財政部長劉憶如「一人當關,勇往直衝」的個人演出,也有要拚一下歷史定位的意味。但復徵證所稅消息一出,國民黨立委立刻面對巨大選民壓力,辦公室電話接不完,民怨灌爆立法院。而且行政院財經內閣內部討論中,也幾乎沒人同意劉憶如提出的版本,但身為行政院長的陳?、金管會主委陳裕璋都是馬英九的財經決策核心,卻無力抗衡,最後是一群官員一起進總統府去請馬英九定奪,局部修改了劉憶如版本才定案。
劉憶如因「宇昌案」砲打蔡英文而功在馬團隊,但她高升財長,多數人不認為她是專業取勝,而是論功行賞,偏偏她在財長任內推出的第一個政策就幾乎「傾國傾城」,如果她要課資本利得稅、暴利稅,樹立稅改典範,「祇拍蒼蠅不打老虎」似乎有點為德不卒。
(圖片提供/新新聞)
靠ECFA混四年 沒有施政邏輯和核心價值
還有,馬英九第一任期把台灣的經濟發展重押在中國,光靠ECFA混四年,但現在台灣經濟未見應有的榮景,企業、產業也錯失了轉型、調整體質的機會,馬政府卻無意檢討、修正、補強施政方向。
以勞工政策為例,在中國勞力成本不斷上升之際,不少中小型台商企業有意鮭魚回游返鄉投資,進口原料在台加工後出口,期待政府幫忙解決高勞力成本問題,而要求畫一「境外經濟特區」,放寬外勞申請,也讓外勞薪資和國內基本工資脫鉤。
站在捍衛本國勞工權益的勞委會,不樂見開放外勞人數,也不願意外勞薪資和基本工資脫鉤,深怕排擠本國勞工的就業機會、壓縮本勞的薪資福利條件;但站在經濟部立場,則很期待「境外經濟特區」成立,台商回流,更可對外招資引商。但部會之間立場、意見迴異,勞委會主委王如玄以個人去留力抗本勞、外勞薪資脫鉤的政策,又得到馬英九背書安撫,身為閣揆的陳?也就不敢再說什麼了。
在國際經濟結構面臨重組的緊要關頭,馬政府欠缺一致性的施政邏輯和核心價值,加上「從上而下」的專斷決策模式,讓台灣內部怒氣衝天;一堆沒有說服力的政策說帖,不僅提高馬政府的「統治成本」,更讓人民痛恨政府失能;官員也祇敢順從聽話,不敢再堅持做對的事,在在都讓台灣競爭力一點一滴消逝中……
(圖片提供/新新聞)
經濟轉型失敗 創造失業勞工和倒數第一
一九七九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把南韓、台灣、香港、新加坡列為創造經濟奇蹟的「亞洲四小龍」,其中香港發展金融業,台灣、新加坡與南韓則發展工業。
以代表國內經濟規模的國內生產毛額來看,一九八○年台灣排名四小龍第二,南韓排第一。如果扣除人口因素,以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來看,台灣名列第三,第一名是香港,第二名是新加坡。但去年,台灣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已變亞洲四小龍最後一名,第一名新加坡比台灣多一四○%,香港則高出六九%,南韓也贏過台灣高一三%。
失業率更慘不忍睹,台灣在二○○○年時僅高於新加坡,可是自○八年後就直衝第一,而且居高不下。很明顯的,這樣的失業率跳升是經濟學上所說的「結構性失業」,也就是說台灣面臨經濟結構的改變,但勞工並沒有快速適應新環境,使得原先技能無法使用,進而創造出一群失業勞工,這代表台灣經濟並沒有轉型成功。
更慘的是,不僅內部經濟堪憂,連外商投資也卻步連連。二○○○年台灣的外商直接投資近五十億美元,雖是四小龍最後一名,不過與南韓差距不到一倍,但到了二○一○年,第一名的香港還是台灣將近三十倍,新加坡則是十五倍,南韓也有將近三倍之多。
投一票痛四年 台灣國力加速衰退
過去十多年,亞洲四小龍都面臨嚴重的亞洲金融風暴危機,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歸,大家對香港的前景感到疑慮,紛紛出走;南韓則在亞洲金融風暴大摔一跤,接受國際貨幣基金嚴苛的紓困條件;新加坡也歷經嚴重的經濟衰退;當時的台灣是四小龍受傷最輕的,以數字來看,一九九八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是三‧四%,新加坡是負二‧一%、南韓是負五‧七%、香港是負六%。
但之後南韓力圖產業轉型,培植出三星、現代等大財團;香港大力推展金融、觀光產業頗有成就;新加坡強力吸納各國人才,大力發展經濟、製藥產業。但台灣呢?一方面產業外移中國,國內最有消費力的一百五十萬人西進大陸,致使內需消費大減;另一方面外資來台投資金額急縮,而且政府引以為傲的高科技產業被韓國追著打,新加坡也把優秀人才外流的「台灣故事」當殷鑑,台灣卻還在做ECFA的白日夢,等待像香港實施CEPA一樣,可以嘗到中國經濟挹注的甜美果實。
雖然台灣國力消減不是這一年兩年才有的事,但馬英九執政四年卻是加速衰退,他孤注一擲重押中國市場,錯過了台灣可以調整方向,甚至逆轉趨勢的時機。
連任勝選,讓馬英九不必再把民意當一回事,而且他主導決策,若干閣員也直達天聽,讓陳?成了貫徹總統意志的執行長。陳?有責無權,無法整合各部會意見也是必然;就連國民黨立委都覺得無力護航,對那些說不太通的政策,他們辯也不是,不辯也不是。
台灣政局陷入一灘死水,投了一票卻必須痛苦四年的人民又該怎麼辦?馬英九第二任的第一年不能罷免他,在野黨在立法院又表決不過國民黨,體制內的抗爭走不通,看來人民祇能「回到過去」、上街頭討公道了,給馬英九多一點「普天同罵」、「遺臭萬年」的心理壓力,告訴他:錯誤的決策比貪污更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