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鄉差距還大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中國的民生消費政策有明白的宣示意味,根據中國十二五的規劃目標,每年平均成長率不得低於一五%,這個數字對於完全靠消費行為取勝的百貨業而言,有著不可言喻的強大吸引力。台灣的百貨業發展至今,市場密度已近飽和,同類型的百貨公司競爭加劇,因此,跨足中國就成為百貨業的決勝關鍵。
走進中國二線城市南京,相較於十年前的光景,南京確實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便捷的交通網絡以及規劃完善的道路設施,南京市的百貨公司林立,儼然另一個城市的再造。過去中國與時尚一直很難讓人畫上等號,如今南京街頭的年輕人,衣著光鮮、手持最夯的iPhone 4S,提著名牌包逛台灣業者進駐的時尚百貨公司,宛如置身在東京、上海的名人街。
中國經濟降速不降溫
中國經濟的崛起,當然是造就二、三線城市急起直追一線城市消費力的原因,國內的百貨業者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其實,中國自一九九二年底開放外商參與零售商業,實施所謂的「試點」辦法以來,因為外商的參與,讓中國的百貨零售業進入另一個新的里程碑。
台灣最早布局中國百貨市場的當屬遠百,其自二○○二年增加了太平洋SOGO百貨及中國太平洋百貨(一九九三年進駐北京)後,一舉成為橫跨兩岸的連鎖百貨體系,在中國擁有九家太平洋百貨分店(台灣的太平洋SOGO亦有九家分店);遠東百貨在中國則有兩家遠東FE21'分店;台灣則有九家遠東FE21'分店。
雖然遠東集團在中國開設的百貨分店遍及北京、天津、大連、無錫、上海、重慶及成都,不過各分店業績相差甚遠,其中遠百天津店每年業績僅約成長五%、遠東重慶江北店去年業績年增二九.七%;至於太百北京五棵松店、北京盈科店則連年虧損,兩店每年虧損四億元新台幣,去年十月兩家店關門收攤。
另一家益航轉投資的大洋百貨,則於二○○二年成立,同年十一月在南京設立第一家大洋百貨,以年輕、時尚為主要訴求,如今已有十八家分店,同時擁有大洋天地、大洋百貨、大洋晶典等三大品牌區分客群營運。
二、三線城市潛力足
回過頭看中國百貨市場的發展,過去幾年中國仰賴出口、投資、消費等三頭馬車同步拉動經濟滾輪,近年來外資降溫速度明顯,讓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為內需消費,中國十二五規劃就明定內需零售消費年增基礎一五%。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一一年最終消費占GDP比高達五二%,較前一年度的三七%大增,不過仍相較先進國家如歐元區、美國等的五七%、七一%占比仍低,如今有十二五的規劃策略,民生消費動能將再提升。
地點的選擇是百貨業營運成敗的重要關鍵,眼光自然要放遠,尤其是新興的造鎮計畫地段,目前百貨業競相進駐的三大區塊分別是華南、華中、華北,扣除一線的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外,包括了重慶、瀋陽、西安、成都、武漢、南京、蘇州、無錫、杭州,以及江蘇、安徽、福建、湖北、湖南等地。
低滲透、低集中、發展大
中國一、二線城市的區分是,國家中心為一線城市,二線則是七大行政區的最大城市及經濟發達的城市,人口約達五百至八百萬人;三線城市則是各省區的行政中心及經濟較發達城市,人口在二百至四百萬人(台北市約二六六萬、新北市約三九二萬)。根據統計,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千億元以上的城市共計有一二○個,超大城市則有二五個;若按人口分類,非農人口高過一百萬的共有六二個特大城市,非農人口五十至一百萬人口的則有九五個。
目前中國百貨零售前五大業者市場占有率僅六%,低滲透率、低集中度,成為台商進駐的成長空間。此外,中國每百萬人口所擁有的百貨面積僅五.五萬平方米,相較於美國五一萬平方米、日本二九萬平方米以及英國的一五萬平方米相距甚多,無怪乎中國成為百貨業競相進駐的目標市場。
|